第389章 挑起蔡人斗蔡人(3/4)
这支“淮上义从”的组成比较复杂,有楚人、陈人、六人、舒人、息人……杂七杂八的各国士卒凑在一块儿改造,轮番值守蔡国官吏。
平日里的主要工作,还是开沟挖渠。
李专员要开辟汝水、淮水交汇处的冲积平原,发动民夫也不是不行,只不过现在要给冲洗返回家乡的蔡人一个缓冲期。
所以两相比较起来,还是“淮上义从”更加划算,效率也要更高一些。
“淮上义从”这个编制是带有军事性质的,但实际上对外战争这个高端活儿,并不需要阿门负责。
从训练度和组织度的投入上来看,完全就是为了地方治安和经济生产而创造的。
讲白了,就是矬到不能再矬的生产建设兵团,又或者说是汝水、淮水、颍水“三水农垦公司”。
有一部分安保力量,这一部分安保力量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治安,也就是带着一点点片儿警的职能。
愿意进入“淮上义从”混口饭吃的土著,并不在少数,不过很明显有着阶层上的甄别。
以“淮上列国”最底层的野人为主,然后再有一部分数量不小的城邑国人,再加上一些失势的小贵族,这就是“淮上义从”的组织结构。
从他们的阶层分布上就不难看出,他们对李解的需求极大,对“淮上义从”这个体制的需求也极大。
因为只有借助“淮上义从”这个平台,才能获得对土地的使用权。
绝大多数野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所在的村邑,往往都是某个贵族的封地。
他们不像“国人”那样属于自由民或者说小有产者,也没有从军的资格。
但是现在不同,他们只要维护住“淮上义从”这个体制,就能从土地开发中获得收益,有了收益,就能有积累、积蓄,有了积蓄,自然可以更进一步。
娶妻生子,开门立户。
这种看似普通的要求,没有李解的支持,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解不过是在森严的等级壁垒上,敲出了一个小小的缺口,能钻出来就钻,钻不出来看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