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春风不度玉门关(1/4)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高昌就是汉家士兵们进行屯田的重要据点。</p>
百十年前北魏灭北凉的时候,生活在河西一带的大批汉人不愿意沦为农奴,选择了向西出阳关迁徙到了高昌。</p>
再加上之前wuhu时期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徙到这里的汉人,很快就使得这里成了西域最大的汉人聚集之地。</p>
根据王霄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那里得到的情报消息,高昌的汉人据说足有近二十万之多。</p>
高昌,是西域的咽喉之地。想要光复西域,这里是必须要拿下的地方。</p>
想要去高昌,首先要抵达敦煌。</p>
从敦煌出发,分为南北两条道。分别出玉门关与阳关,走的是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的不同路线。</p>
南线道路是过楼兰,越葱岭,到安息,往罗马。</p>
而北线则是抵高昌,龟兹,同样是越过葱岭到大宛国。</p>
夏粮下来之后,王霄亲自带领两万骑兵从金城郡出发,一路过武威,张掖,酒泉,瓜州抵达敦煌。</p>
过了敦煌,就是大名鼎鼎的玉门关。</p>
他用大量的食盐,铁器与美酒从草原部落那里还来了众多的马匹。甚至还雇佣了数千牧民作为炮灰雇佣兵。</p>
两万骑兵,在这个时代来说已经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力量了。</p>
与水草丰美的河套不同,玉门关与阳关之外风沙很大,环境恶劣。</p>
很难想象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汉家儿郎们,是如何常年坚守这里的。</p>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p>
马背上的王霄默默的为自己点了个赞。</p>
这次借用徒弟文抄公的名义,绝对是好好的露脸表现了一把。</p>
一道清冷的声音从身边传来“诗是好诗,可这里是玉门关,阳关在南边。而且送人是在长安城送的。你这首诗,并不应景。听着像是早就作好,现在拿出来用的。”</p>
跟着王霄来的是萧玉。</p>
她表示南梁是汉家正统,可却已经是数百年未曾见过西域的美景了。现在有机会去西域,说什么都要跟上来。</p>
原本元淳公主也是要来的。可她不像是萧玉那样有武功护身,常年在外行走有生活经验。</p>
王霄苦劝了她三天三夜,才算是让她气喘吁吁的打消了这个念头。</p>
黑着脸的王霄瞪了过来。</p>
带着面纱的萧玉捂嘴笑,很是得意能让好似一切都尽在掌握的王霄吃瘪。</p>
王霄的面色不善“要不要打赌,我能来一首应景玉门关的诗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