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共克时坚 二 粮食缺口(3/4)
郑绍明又摇了摇头:“也不是要一次买完,分摊在六个月内细水长流,压力就小些了。唉,回去开个会再商量商量吧,开源节流,组合拳出击,总有办法的。对了,刚才在那边看到零售价都接近四元了,你说我们该控制一下么?”
过去,东海农业发达,粮价比较低,平年一般批发价每石一元,城市中的零售价差不多是每石两元,比起南宋每石三贯的价格要低了一截。但是现在旱灾粮荒,粮价眼看着就翻倍了。
如果是传统的封建统治者,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下令禁止粮商抬价。但命令好下,供需关系却不会因此而改变,最后要么阳奉阴违,要么通过其他途径重新达到市场平衡,总之命令是没用的。熟知经济学的东海人自然不会犯这个糊涂,那么如果想抑制粮价的话,唯一的办法就只有提升供应量了,这也是他们现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张国庆想了想,摇头道:“四元……我觉得还可以,不用着急去控制。现在毕竟是灾年,涨价才是符合规律的。粮价高了、有了盈利空间,商人们才会主动运粮进来,农民们也会更有生产积极性,有存粮的也更愿意出来卖,这才能解决问题。南宋那边可是三贯一石呢,过去都是我们往那边卖粮,现在想让流向反过来,就只能抬价了。”
郑绍明点点头:“有道理,不过也不能太高,要不市民受不了,说不定还会引发恐慌。而且,哼哼,不要高估了那些粮商和大户的下限,要是粮价一路走高,他们非但不会开仓放粮,反而会囤积居奇进一步推高粮价。所以,还是得设置一个天花板价格才行,达到预警线就加大供应并采取其它设施……这个还是开会研讨吧,反正我觉得不能高于五元。”
……
1270年,5月7日,上海。
历史上的这一年,元宋双方在襄阳一带展开激战,江南百姓也感觉到危机临头,市面上岌岌可危。然而在这个时空,襄阳边界一片祥和,宋人坐看北方风起云涌,丝毫没有危机的感觉,日子可要过得好多了。
当然,身处局中的他们自然意识不到这一点,也不会有什么感慨,日子还是照过。而且,相比北方因干旱而焦头烂额的景象,南边的长江流域却仍然一片祥和,甚至因商贸的发展还繁华了不少,真是可嘘可叹。
在这闲适的日子里,黄浦江东岸,东海人经营的浦东商站旁的一处茶馆中,一群海商正讨论着最新的商贸要事。
“《咸淳六年东海关税同盟粮食进口政策》?”
纲首沙正谊拿到了一份残留着墨香的薄纸,惊讶地把标题读了出来。
他现在的惊讶,还只是因为上面的内容,但如果他知道这些内容是前天才制定出来的,那想必就会更惊讶了。
旱灾形势愈发严峻之后,东海管委会连轴转,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政策,其中就包括这份新鲜出炉的《咸淳六年东海关税同盟粮食进口政策》。该政令前天通过之后,直接用电报发来了南宋各商站并就地印刷出来,然后发放给邻近的海商,要求他们参照行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