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另一个世界:罗卫(2/3)
当地也有不少唐人海商定居贸易,远洋舰队在这里停靠了几天,就交易到了不少特产。他们甚至都打算直接启航一路向西了,但是又打听到北边有一个贸易重镇罗卫港,是与东北边冲古剌沟通的桥头堡,离苏洛鬲不过一日航程,便决定去看看。
于是他们就这么来了罗卫。
罗卫港大致位于后世泰国的沙敦一带(也就是在马来半岛上的领土的西南角)。罗卫和东北边的冲古剌之间的陆路转运贸易路线,便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两个陆地转运路线之一了(另一个是沟通红海与地中海的埃及贸易路线)。
这条路线,并非龙牙半岛脖颈处的最短路线,论距离,北边的戎城(后世克拉地峡)要短得多。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因为东方的冲古剌,也就是后世的泰国宋卡,是龙牙半岛上最发达的城邦,没有之一。这座城邦之所以有这样的优势地位,除了地理环境优越,更重要的是受中国的影响最深——唐人海商从湄公河三角洲跨海过来,首先到达的就是这一带。由于有冲古剌这个大城在半岛东岸矗立,吸引海商聚集,所以离冲古剌最近的西岸港口罗卫就成了贸易路线的另一个端点。
其次,罗卫当地人也比较争气。罗卫此地大河密布,经常泛滥,这自然是坏处,但泛滥过后也肥沃了沿岸土地,既促进了种植业,也培养了当地人的危机意识。在土地肥沃的同时,可利用的总面积却不多,因此人口很快超过了承载力。这就导致罗卫人像浙南、福建等地的人一样,有爱闯荡、爱打拼的意识,四处外出行商。《岛夷志略》记载当地人“春末则禾登,民有余蓄,以移他国。气候不时。风俗勤俭”,与周边怠惰的土人截然不同。
毕竟贸易首先是人类活动,然后才是物资流动,所以冲古剌和罗卫这两个有“人的优势”的地方,就自然发生了联系。
而两地之间的交通条件还算不错,大部分路程可以通过内河水路运输,中间翻山越岭的时候又有一段自然山谷,总体来看并不算太费力,所以经年累月下来就成了一段成熟的商路。
来自印度和大食的商船在罗卫大量停靠,与本地坐商完成交易后,不再东行而是就此返回。而所谓本地坐商成分很复杂,既有真正的本地人,也有相当多的外来的印度人、阿拉伯人和华人。他们用东方货物或贵金属购买西方货物,将货物向东运输到冲古剌地区,在那边售出或换回东方货物,再运回罗卫。这条路线在中古时代长期兴盛,直到后世航海技术发生了进步并且有了欧洲殖民者的介入,才被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航路所取代。
冬季盛行北风,不但对于东方唐商来说是南下季,对于西边的印度商人来说同样是南下季。现在罗卫港中,就停泊着密密麻麻的印度商船,其中比较大的都是中式船只,之所以能看出是印度商船而非中国商船,是因为上面悬挂的不是汉字旗而是一些奇怪的图案,或许这是他们从中国订购的。剩下的大部分与之前在龙牙门见过的船只类似,都是尖船身配混合帆装的形式,或许是这一带的流行款式。
罗卫港也有自己的造船厂,规模不大,主要是给过往商船提供修理服务,也有自产业务,生产的就是后面这种本地船只。客观来说,这样的小船设计很合理,用的又是热带优质木材,其实颇有可取之处。
……
“城墙又是木制的,太弱,形状也太简单,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外围各家都有自己围墙,这就有些麻烦了。”
“河口还算宽阔,但稍往上游一点就水量骤减,海船通行不了,看来想扩大控制的话,得就地收集一些内河船才行。”
“这么看的话,我们可以现从这个罗卫搞起,北边的冲古剌先放一放。这样先只对外国人收税,就不容易与国内势力引发连锁反应了。
“但罗卫是不是离本土太远了点?这可是印度洋,在南海另一边呢。”
“没什么,反正都是乘季风过来,一年一趟,早个晚个十几天航程也没多大区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