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日子还得继续(2/4)
三级工把车轮分类平铺在地上,然后拿出一套预制量具,测量起车轮各个部分的尺寸来。测量完一个就按结果分类放到前面的箱子里,偶尔遇到质量有问题或者尺寸实在不合的,就挑出来放回车子旁边,每当这时候,中年男人的脸色就要黑一下。
旁边又有一个带着幞头的年轻人,拿着铅笔和笔记本记录着车轮的数量。不久后,全部车轮清点完毕,年轻人笑呵呵地说道:“孙师傅,一共五十七个合格品,来,您签个字,然后就能去财务领钱了。”
孙师傅不会写字,但是无妨,这时代有个变通方法叫“花押”,也就是自创一套图案符号作为自己的代号,签字时以之代替名字。他接过笔,随手画了个押,抬起地上那几个不合格的车轮放回车上,嘟囔道:“也就恁要求这么严,这些车轮,放到俺们乡下,一个两个不都是上品?”
年轻人笑着说道:“孙师傅,要是你自己造车子,自己修修,这些自然是能用的,但是我们用的车轮,都是要求随便两个都能互换的,差一点可不行啊。”
其实他这是有点吹牛了,以现在简陋的生产条件,想任意两个轮子都能互换是不可能的。现在东海商社,只能做到把大量的车轮,按照测量结果,分成几个公差等级,然后派往不同的用途。不光车轮如此,车轴、轴承等等需要配合的部件都是这样,即使同为30直径,但实际造出来的上下偏差能有半个毫米,只能把他们测量分级,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配合方式。就连军队用的火枪,都是按实际口径分成了三个级别,分别给三个营使用的。
这也导致了外包只能到车轮这个级别,不能分别将轮箍、车辋和辐条外包再组装起来,因为误差太大,这么多来源繁杂的零件装不起来,只能由工匠自己一边造一边修一边装,才能做出一整个轮子。最后的成品还要由工坊拿到车床上车两圈,才能得到合乎需要的成品。
孙师傅送来的这批轮子,已经提前将轴承都装了进去。这轴承也是新款,相比于早期直接以石墨为基材的简单粗暴的法子,新轴承是以铜为基材,内部钻上多个小孔嵌入石墨,将石墨作为缓释的润滑剂使用,寿命要长得多,更适合颠簸的路况。
孙师傅摆摆手,说:“罢了罢了。走,春子,去给你师娘割两匹绸子去!”
说完,他去工坊西侧的财务处领了一叠东海储蓄所的不记名存单,数了数没问题后,就把车子暂时留在院子里,带着学徒去了西边的大街上。
这条夯土路虽说修好还没多久,不过由于车来车往,已经有不少坑洼了,前天又刚下过一场小雨,很是有些泥泞。
孙师傅有些皱眉头:“这东海人,占了官府,也不知道好好把路修修,东海关那块都铺石板了,这边连点石子都舍不得用。”
说完,他小心地沿着相对干燥的地方踩了过去,以免脏了他的新鞋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