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重铸清华(重生之我是慈禧) > 第291章 夜雨萌芽(一)

第291章 夜雨萌芽(一)(1/1)

目录

夏日是圆明园最纯美的季节,满庭的合欢花漂浮在半空之中,空气之中弥漫着荷花的香气,暑热已经被前湖后湖福海的活水带走了,九州清晏前头的湖水里头极多的莲花芦苇,带着许多的小虫子,从碧纱里头钻进了皇帝的寝殿,皇帝倒是没事,伺候皇帝睡觉的小太监被咬得满脸花,同治皇帝见到了,叫人下去休息之余,不免哈哈大笑,说这些起子想必是晚上打盹了,若是值夜醒着也不会被虫子咬得如此了。

这圆明园里面依旧是四面风柳,一带红烟,锦绣堆砌,人也不过是这些人,大家都是安分守已得在园子里头过日子,饮宴、听戏、游玩。只有丽贵妃倒是偶尔唏嘘不已,当年那些把咸丰皇帝迷得晕头转向的圆明园四春娘娘,如今倒不知道去那里了。

这一日,太后见了几个入园子请安的诰命,特意又留了荣禄的母亲说了些闲话,荣禄母亲分外惶恐,特别是在荣禄被免掉了四川提督之位之后,太后不免又温言宽慰了几句,议定了一件事儿,就送走了荣禄母亲,德龄来报,“高心夔在外头候着了。”

太后点点头,去了偏殿,纱屏之外,高心夔已经候着了,行了礼,太后也不废话,直截了当得把话题撂出来,“高心夔,本宫以为要改革科举,废除八股,你以为如何?”

高心夔悚然而惊,没曾想在京中呆了这么几十天,太后未曾召见自己,骤然再见,居然提出了这样惊天动地的话题,高心夔的心思迅速得飞转,苦苦思索了半盏茶的时分,太后也不催促,优哉游哉得等着,过了一会,高心夔下定决心,“微臣以为,科举虽然有弊,不能轻易废之。”

“哦,何以见得?”太后问道。

“科举之事,始于隋,定于唐,宋完备,明发扬之,国朝兴之,历经千年而不衰,是国朝选拔人才,吐故纳新的良方,比隋以前的官吏选用制度要好得多。”高心夔侃侃而谈,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平民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与政治几乎无缘。汉朝以“察举”和“征辟”制取代世袭制,由州、郡地方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其官职,或由皇帝特诏选任官吏。这自然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徇私舞弊,用人问题仍不能得到很好解决,以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等严重问题,出身底层的优秀人才难以被选拔上来。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这在当时多少改变了州、郡地方长官随意左右、受贿营私的状况,选拔出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但中正官到后来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家世、门第成为评定官员的唯一标准。“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它实际上已成为大地主、豪族势力控制选官的工具。其结果必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中小地主只能做些小官,平民百姓均被拒于官场之外。

从隋朝至明清的科举制度,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如北宋的吕蒙正自幼遭不幸,被其父将母子二人赶出家门,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过着饥寒生活,但他发奋读书,高中状元,极善理政治国,成为宋初名相。又如范仲淹自幼家贫,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大有作为,享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的盛誉。清代乾隆年间的陕西状元王杰和清末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父母都是种田人。王杰在朝为官四十余年,身为嘉庆帝师,官居高位,但刚正廉洁,一尘不染,伸张正义,最恨邪恶,被后世公认为乾、嘉时代的名臣。王杰晚年告老还乡,嘉庆皇帝称赞他“直道一身立庙廊,两袖清风返寒城”。“若无科举制度,怕是这些人也登不了朝堂。”

“自然,科举不可废。”太后点点头,“不过这八股之事,本宫以为过于拘泥,当年你也是深受其害,故八股如何,本宫想听听你的意见。”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谓“帖括”,就是赅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宋代自王安石秉政,以“经义”试士,学子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这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文,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

元dài • kǎo试,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雏形了。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其后此种文字讲求格律,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形成了。顾炎武《日知录》中说道: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如《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如《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若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是为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般,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人相传谓之八股。长题则不拘此,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

“桐城方苞说:制艺(即八股文)之兴七百余年,所以久而不废者,盖以诸经之精蕴,汇涵于四子之书,俾学童而习之,日以义理浸灌其心,庶几学识可以渐开而心术归于正也。这话原是没错,毕竟国朝以儒道治理天下,可行到今日,八股之事似乎已经走入偏门,四书无非就是那几本,题目早就出的熟稔了。”

乾隆二十四年出生,经历了乾隆中、晚期、嘉庆、道光两朝的学者钱泳,多才多艺,一生作幕,未考中过,似乎连个秀才也不是,在其名著《履园丛话》中,就有不少条骂八股文。如说:“或谓文中之有时艺,有似画中之猪,余骇然问故。曰:牛羊犬马,各有名家,亦曾见以刚鬣为点染者乎?今世所谓文字,无不可书屏障,亦见有曾录荆川、鹿门、归、胡、陶、董之制义者乎?”

这一则笔记以猪比八股文,其他还有记秀才考试自撰典故,有所谓“自双槐夹井以来”及“九刁九骚,三熏三栗”等笑话,于试者均名列高等。都是笑八股文不通,考试官无知,为考生所骗的故事。

“中国之士,专尚制艺,上以此求,下以此应。将其一生有限之精神,尽耗于八股、五言之内,外此则不遑涉猎,及夫登第入官,上自国计民生,下至人情风俗,非所素习,措置无从,皆因仕学两途,以致言行不逮。”高心夔继续说道,“故微臣以为,单纯靠八股取士弊端有三。”

“请讲。”

“其一,沉于故纸堆之中,不求事上求理,而只知文中求理,橘生淮南则为枳,中国之大,江南江北,塞外西陲,风俗各不同,更有不识孔孟之字者,如何能用八股之道治之?”

“恩,这话极是,南人土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因地制宜,因时而变。说的就是你这个意思。”

“太后所言甚是。”高心夔没成想太后居然熟知西南民谚,连忙恭维了一声,“这第二,先贤之言,成为当世之法,进士者拘泥于故纸堆之中,三代先贤之言,判今世之事,实乃大谬,三代之前,可以洋人火枪铁船?可有敌从海上来?可有鸦片之事?‘典’可以用于说理,不可用作圭臬。不拘泥于古,不畏惧于今,这才是正理。”

“其三,凡是科举者,未将先贤道德文章自练其身,而仅仅用作进仕途之敲门砖,凡是中举者,不再钻研学问,实在是本末倒置之举。”

“如此三种,可谓八股弊端也。然则科举之事,可环环图之,不可瞬间而就,太后初垂帘,人心未定,羽翼未成,贸然行事,恐失天下人之心。”高心夔说道,“八股者也不可废,只是徐徐改之,微臣以为,不废八股,加试其他!”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