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第 27 章(2/4)
“也无需担心因为太快、太赶,织的布就是敷衍了事的。虽然这布说是浮纹布,但与织平纹原胚布也没差别了,我们便是闭着眼都能织得平整细密!”
朝廷织造局里的住坐织匠,相比民间把织布当做副业的平民妇人,总体上技艺要高上好大一截。即便赶工,织出的布匹质量也不差到哪里去。
就在老爷子去袁氏布店送货,袁宁让老爷子给杨绦带话,让他多织布送去时。杨绦就已经提前找好了人手。
……
晚上回去后,老爷子把话带到,并且催促他:“老二,如今显然是要增加工匠人手的,你心中有成算了吗?钱不等人,既然已经做起了这门生意,那就要全力以赴,方是为人之道。知道了吗?”
老爷子这一碗没甚实际用处的‘鸡汤’,杨绦听了也没甚感想,只回道:“增加工匠的事,我今天在局里时,就已经安排妥当了。”
老爷子自然不信:“我话才带到,你怎么就安排妥当了?年轻人切忌说大话,到时兜不住可就不好了。”
老爷子话是对的,但没必要。
杨绦解释到:“袁老板昨天既然已经来催货了,那想必布匹卖的好,提前增加工匠织出更多布匹,也是理所当然。”
一旁的杨谚,此时接过话:“这就是《琵琶记》所说,‘又道是养儿代老,积谷防饥’了。积谷防饥,储存粮食、防备饥荒。二哥,你真有先见之明。”
“三弟说话都有出处,读书应该是很有长进的。”杨绦一脸与有荣焉的样子,并且很是甘之如饴:“看到你这样,就算二哥在应役之余,也忙着累着去赚钱,心里也感到很高兴。”
一时间,一家人其乐融融……
晚饭毕,收拾干净了,一家人坐着消食。
杨绦开口,向老爷子索要银钱:“今天新找了六家工匠,每家得付五百文的订金,一共就是三两银子。明天顺道带去,让赵伯父等人转交。”
接着又说去今天两匹布的货款,“今天交货的两匹布,分别是王织匠家和赵竟伯父家的,一共是二两三钱银,明天我顺道给两家把钱带去。”赵竟是同班工匠,带去很方便。
王织匠也是上旬在局里应役,只不过他在第十一织房。明天去了后,尝试去和杨管工说说看,能否通融一下,在中午时去找王织匠把钱给了。
如果不行,明天散工后就看是否碰得上王织匠,碰上了就顺便给他,否则回来时到王织匠家走一趟就是。
到目前为止,条纹浮纹布这门生意:第一次交货七匹,第二次交货两匹,付给工匠一匹一千一百五十文钱之后,杨绦从中每匹赚差价两百文,一共应该是赚一两八钱银。
不过李绒织出的一匹布是按原价给付的,不赚钱。那就是一共赚了一两六钱银子。
在最初,袁宁付了三十匹布货款的两成——八两一钱银的订金。
然而,这钱也没落下多少在老爷子手里,一开始就拿出二两银子,付给了几家工匠做订金。现在,又要拿走三两银子,付给新加入的几家工匠做订金。
“……现在落到手里的,也没几个子儿,只能眼看着银子在手里进进出出。看着是经手了好大一笔银子呢,可占大头的都是旁人家的,真正赚到自家兜里的,也才一两六钱银子而已。”
李桃花盘算着。
勤俭持家的妇女多半很爱算账,零零碎碎的收支都要念叨出来,就像李桃花这样。
杨绦前世时,不知道听过多少次这样的念叨,这会儿听李桃花这么念叨,竟没什么特别感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