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姑子与黑市(2/2)
提起黑市,老祖宗告诉我们,“天黑、人黑、货黑、价黑”,黑市是盗贼销赃的好机会,里头有很多大胆的二道贩子。
黑市存在历史无从考证,文人墨客笔记曾有一两句记载。通常在夜色里,举着灯笼,提着货物站在街边待价而沽,交易时间,黄昏入夜,约定俗成为黎明之前。
从古至今,黑市断断续续存在。
而在红色严打时期前,五六十年代,县城里自是少不了黑市,哪怕被抓会被批评,私下也偷偷存在。
因为不销脏,只卖粮食物品,倒是不拘束在晚上,只需要相当隐蔽,还要有人把风,若是被当场抓到,就是投机倒把罪,违法乱纪行为,需要狠批,收粮食,严重甚至关笼子。
因此,包括甜妹儿在内,家里小辈们都被王姥爷,王二舅,俩舅妈,叶三叔,抱着牵着搂着去夜集看戏。
叶爸爸与王大舅换上灰色的补丁棉衣,鞋子换一双,像是附近来的村民们,他们用围巾挡着脸,背着背篓,拐七转八,往弯弯曲曲的小巷子深处走去。
每逢周末,从傍晚到黎明,黑市都有人摆摊,热闹有,提心吊胆有。
经不住惊吓、寻求稳妥的人,只能把粮食东西卖给二手贩子,摆摊卖东西的风险更大,赚的钱多,被抓走的也不是没有。
黑市里面卖东西给二道贩子便宜,买东西却特别贵。按照黑市价格,玉米一斤四毛钱多到,猪肉一斤在一块五上下。供销社里的商品也不多,芝麻饼一斤在七、八毛左右,还得加两张粮票才行。
两人来到一间普通的砖石瓦墙前,院前门挂着一盏红灯笼,门口排着长龙,都是灰扑扑的打扮,背着挑着提着篓框,在昏暗灯光下,也看不太清楚谁是谁。
就算看清楚,也不会说出来。
“来干哈子?”
守门中年汉子问一句本土方言。
在同一市同一区县,土话也能听出区别。
叶爸爸装哑巴,王大舅笑道:
“进去瞅一瞅。”
看着那一个沉沉的背篓,里面货物应不少,守门中年汉子难得微笑,还给两人指路,哪个方向的二手贩子更‘厚道’一些。全部都黑,看哪个黑得漂亮一点?
王大舅拱手谢过,扯着叶爸爸进入院门,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
巷子里,总共八、九间房子打通成为一大间,院子连着院子,房子挤着房子,墙靠着墙,弯弯曲曲比巷子还迷。
它面积很大,故意修得跟迷宫一样,进口虽只有一个,却有少说二十个黑漆漆出口,特别方便带货逃跑。
只要你对它熟悉。
里头摆摊卖的人,大多数都是贩子,普通人摆摊说话都哆嗦,不清楚价格,也怕胡乱报价坏此地行情。
“你别看着他们家里头富点,白天过的随意,但混这口饭吃也不容易,天天提心吊胆,寻常人是做不得的,还是安安心心种地或干活比较好。”
这些贩子半数都不是本地人,流动的,天天在全市的县城跑,用的就是独轮车,睡的是马车房,幸苦着呢!
王大舅明显熟悉此地,常来换粮换票,他领着叶爸爸直接去东南方向地盘,在一墙转角处,见到一四十岁左右普通大叔。
“这位大哥,前些天李大哥跟我介绍,你这价格最公道,看着能不能换点买点卖点吃粮?”
在种花家,姓李的一抓一大把。
其实王大舅不认识此人,直走是因为显得‘有熟人’,问这句话全是为攀拉关系。
普通大叔咧嘴一笑,露出两显眼龅牙,点头附和,“两位大兄弟,你们算是看对人,我老刘从不转黑心钱。”
叶爸爸:……您只在黑市卖。
货物先不不亮出来,两人开始你来我往试探价格。关于大米、玉米、红薯、小麦、盐巴、山鼠肉、麻雀、咸鱼、野鸡、粮票盐票糖票副食票……天南地北,瞎扯一通。
瞎扯中,都是聪明人,双方基本摸清出对面要买啥换啥,对面有啥。若是双方皆有心动,再针对价格,唇枪舌战。
谈得拢,皆大欢喜,转去另一地交换生意。
谈不拢,没关系,再换下一家继续谈。
那种不常来黑市的老熟人,听说话语气就知道,最好下手,一定吃亏。
作者有话要说:叶子:……终于懂过年为啥仙女们很忙,家里来来客人,一定要出去溜溜人儿,我还不如假装睡觉呢!
继续码字,安安静静的写。
晚上用算消停。
**
三姑六婆七大婶婶,总喜欢问,几岁啦,在哪里工作,多少钱一个月,有没有男朋友,啥时候结婚,孩子啥时候生,要不要给你介绍一个?
?????
那隔壁谁谁谁,跟你一届的,前年就结婚去……,二胎都生啦!
叶子瞅着某出柜的长辈心痒痒……男女不限,可惜都找不到,摔摔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