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了~ (10)(1/2)
县市消耗,根本就不够塞牙缝的。
这其中有曾经吃了还想吃的,也有纯粹慕名而来的。
桃花鱼热潮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村子里边的床位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转,乐的村里开民宿的人合不拢嘴。
因为慕名而来的人多了,农家乐的桃花鱼汤一直很好卖。每天都能卖出几十份鱼汤,周末可以达到上百份。光是这一部分的收入,就让让胡晓雯三个赚了不少。
等到鱼潮的热度下去之后,紧接着就连上了胡晓雯桃园进入丰收季,每天来旅游的人会一直保持在几十个人左右。
桃溪村的旅游事业终于算是稳定了下来,黄哲也就能放心了。
黄哲已经通过了面试,9月份就可以去上班了。这边的聘期已经结束,不过黄哲没有离开,反而是打算在上班前的这段时间待在这里,帮助那个名叫刘昌的接替者熟悉一下村里的民宿情况。
七月上旬,各大高校陆续结束期末考试,开始放假,胡晓雯通知招到的二十五个前来报到。
李小鹏拎着一个书包,里边装着他为数不多的几件衣服,跟着人潮走出了云市的火车站。
要不是闵老师跟他说对方会报销路费让他保存好票据,李小鹏是舍不得做火车的。
集合地点是在云市长途客运站门口,客运站就在火车站旁边。李小鹏拿着打印出来的简单路线图,顺着马路走了十几分钟,就看见了客运站的牌子。
“你也是要去桃溪村的吗?”李小鹏身后传来一个声音。
他回头一看,发现是一个挺高大的男生,看着有几分面熟:“你是?”
“我叫高亮,我见过你,在公共大课的教室。”
“哦,我叫李小鹏。”李小鹏不太会交际,呐呐的说。
高亮倒是比他外向一点:“我们一起走吧。”
李小鹏点点头,两个人快步走向客运站。
从收到的路线图还有上边的报道时间,李小鹏和高亮都以为这是让他们自己做班车感到桃溪村。却没想到刚走到客运站附近,就发现了一辆大巴的车窗里放着一个写着“桃溪村”字样的牌子。
李小鹏和高亮对视了一眼:“过去看看。”
于是俩人就走到车头跟前,门是开着的,高亮伸着脖子向里边张望。
大巴里边已经坐着几个人了,看见他们就挥了挥手:“也是要去桃溪村的?这辆是专门为我们准备的车,先上来吧。”
有专车坐不用自己倒班车实在太好了,李小鹏和高亮很高兴的上了车。
车上都是年轻的大学生们,很快高亮就加入了他们一起聊了起来,李小鹏则在一旁认真的听着。
没过五分钟,又陆续的来了几个人,李小鹏看了他们一眼,发现好像是自己同一个系的同学。其中还有两个是同一个专业的,只不过比他小一届。看来他们是坐一趟火车过来的,就是之前不在一个车厢没有遇见。
“还差几个人,还得等多久啊?”
天气太热,开着车门的大巴不能开空调,不由的让人心浮气躁了起来。
“忍一忍吧,咱们可是去果园干活的,到时候条件还不知道会怎么样。”不知道谁说了这么一句。
在场的大部分都是男生,女生只有寥寥几个。这些来做暑期工的学生当中不光是有农村里的,也有一部分是城镇当中的。这几人想起要去农村干活,就有一种对未知环境的不安。
又等了半个小时,所有的人终于到齐全了。之前不知道在哪里躲热的司机上车打开空调,所有人顿时觉得凉爽了起来。
大巴很快启动,离开了客运站。
有学生向司机搭话,能知道的信息不多,只知道这辆车是园主从临水县包的。
云市到临水一个小时,从临水到桃溪村两个小时。李小鹏之前就坐了四个小时的火车,颠簸的旅途让他睡得迷迷糊糊地。
下午五点多,大巴开进了桃溪村村南头的空地上。
“到了,下车!”司机一嗓子惊醒车上睡的东倒西歪的学生们。
李小鹏抓着背包下了车,茫然的看着这个被群山包围的村子。这里跟他的老家平原地带的农村很不一样。全都是山,山还离得特别近。不,不是近,而是他们就在山的当中。
“村里有一个农家乐,先到那里去吃饭。”司机说完这句话就不管他们了,自顾自的锁了车门,向着村子里走去。
所有人都饿着肚子,听到这话就忙不迭的跟了过去。身后领着一串学生,大巴司机穿过整个村子,引来不少村民和游客好奇的目光。
“武师傅来了啊。”田桂英笑着招呼道。
“哎~小胡老板让我接的人都过来了。”
“武师傅辛苦了,快坐下歇会儿。”田桂英手脚麻利的擦了一个桌面,快步走到冰柜那里给他拿了一瓶啤酒。
“客气了,以后有活还给我打电话。自从你们这桃溪村办起了旅游,上我那包车的也多了来。我就喜欢跑你们村的线,正好可以过来打打牙祭。”武师傅用筷子起开啤酒瓶,痛快的喝了一大口。
田桂英抿嘴笑了笑,随后去招呼外边茫然站在外边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学生们。
“肚子饿了吧?饭都已经做好了,先吃饭,吃完了我领你们去睡觉的地方。我叫田桂英,你们可以叫我桂英嫂子……”
田桂英带着笑容,声音温和,这些舟车劳顿,到了陌生地方有点不安的学生顿时被安抚了。
田桂英和两个婶子把给他们提前准备好的饭菜都端上来,分给每个学生一个崭新的三层饭盆和一个勺子,让他们喜欢哪个就要哪个。
菜准备了七八种,有荤有素。主食有米饭、馒头、烙饼。另外还有一份汤。这个模式太熟悉了,跟食堂一样,只不过从打饭的大师傅换成了两个陌生的大婶。
不用吩咐,这些学生们就分成两队去排队了。
田桂英把桌子在院子支好,又搬出来一摞子板凳,让学生们自己搬了坐。
李小鹏饿坏了,搬过一个凳子坐下就吃了起来。
这菜闻着香,没想到吃起来特别的美味,比起学校食堂的强多了!
李小鹏没忍住,吃完了四两米饭,又去要了二两。
晚上关门之后,田桂英给胡晓雯打了个电话。
“学生们都安排好了?”田桂英问。
“嗯,女生少,住了两间。剩下的都住男生了。”胡晓雯说,“我跟他们说了,早上去农家乐吃早饭,然后就上桃园。”
“明早我这边会准备豆浆、小米粥,有凉菜、咸菜、卤蛋。主食就是馒头,包子。”
“……镇上还是不肯给咱们送油条?”
“人家不愿意,再说他们送过来油条都凉了,没有刚炸出来的好吃。红霞说了,院子里边支个油锅,咱们自己炸。”
“那也行。这样咱们村里的村民说不定也会跑来买呢……”
跟田桂英聊完挂了电话,胡晓雯仰头看了一眼星空,时间还不算晚,却到了她要睡觉的时间。要不然半夜被玉坠拖起来,睡不够白天该没精神了。
胡晓雯微微一笑,转身进屋关上了房门,爬上床不一会儿就陷入了梦乡。
又是一年桃子成熟,漫天飞舞绿色荧光,犹如林间的一场盛大庆典的开始……
☆、第62章
转天霍红霞果然支起了一口大铁锅自己炸起了油条。
她以前没有炸过,只是从网上看了一些资料,尝试了两天就能炸出蓬松酥脆油条了。
跟胡晓雯猜的一样,霍红霞这边一炸出油条,就有知道的村民跑到这边来买。
村里早上起来也就热个馒头或者是其他干粮,没有多少时间自己做,有现成的他们自然是乐意去买来吃的。就算是自己不吃,给民宿的客人们吃,也能省去他们做早餐的功夫。
桃园里的桃子开始成熟,就有去年来采摘过的游客拖家带口的前来游玩。
这一下子达到了高峰,平常日子里边村子里民宿的入住率都能够达到八成,等到周末更是住不下了!
没有办法,周末跑来玩的人不得不开上车,晚上去镇上住,白天再过来玩。
村子里的村民觉得挺可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客源外流。
有些人家心里暗暗下了决定,等到今年冬天,要把自己家里有些旧的房子翻新成二层。也有的居住在老房子里的,则动了念头去村南要一块新宅基地盖一个房子。
胡晓雯这边一开始采摘,就是每天五千斤的产量。
今年天气一直挺好,风调雨顺。再加上及时的管理,让桃园里桃树挂果的数量比起去年多了一倍。
果实吃起来跟去年比起来一点滋味不相上下,可以预见有一个很好的收益。
汤老板打从进入七月份开始,就每个礼拜过来一次。他简直比胡晓雯还要心急。
去年进了这批水蜜桃的客户,一直在向他打听和催促。他隐约听说张老板那边要有大动作,他深怕张老板那边又有什么无耻招数,对桃园这边看得特别紧。
现在汤老板特别得意自己得决定,早早得就向胡晓雯下了订单,能保证每天三千斤的货量。
张老板倒是不着急不着慌,只是在桃子成熟前来了一趟,看了看桃子的成色,品尝了一下味道。
他没在意汤老板的小动作,只是对胡晓雯说汤老板剩下的他都包圆了。
这让胡晓雯挺意外的。一开始虽然少,但是等到高峰期,一天七千斤的桃子那是最起码的。
不过她的桃子就是卖的,有人买她自然肯卖。
张老板买断了剩余的产量不说,今年他又跑到桃溪村,戳个牌子继续五块钱一斤的收。
汤老板得知之后,又被他气的跳脚。他光得意自己的先见之明了,就忘记跟胡晓雯增加进货量了,一下子被这张老板给钻了空子!
这贡桃现在的市场价稳定在十二到十五块钱一斤,汤老板担心张老板冲击市场,让已经稳定的售价跳水。
汤老板提心吊胆的等了一个礼拜,并没有见到张老板那边的动静,这才纳闷起来。
这厮的收货量比他大,还每天从游客手里边能收到一千多斤,加起来能有四五千斤。这水蜜桃并不耐放,他囤货只能是烂在手里。到底他打的什么主意?
却不知道,张老板订购了一批泡沫塑料箱,精心包装了这些桃子,把它们发往了省城和其他地级市。在汤老板一心一意跟他争云市第一水果批发商的时候,张老板已经把视线瞄向了更广阔的市场,这批桃子就是他的敲门砖。
不出预料,优质的一等水果,在哪里也是受欢迎的。尤其是他们这个产桃子的大省,喜欢吃桃子的人不在少数。
张老板这批桃子送进了省城和其他市高档水果店,往往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被抢购一光。
别说五千斤,就是五吨,也全都能卖完!
张老板现在就发愁每天的收购量还是不够,还是太少。
他天天跑到胡晓雯那里自己摘。他倒不是图这么一点数量,而是喜欢这种劳动的感觉。
在桃溪村居住的这段时间里,他感觉自己的体力明显地变得更好了,浑身上下充满了精力。这种感觉去年在桃溪村居住的时候也有,只不过今年更加的明显。
从游客手里收桃子的事情,不用他亲自办,但是他就是喜欢在酷暑的时候待在桃溪村。这边凉快,就当是避暑了。
跟他抱着这样心思的人不在少数,很多曾经来过这里的游客,都会带着孩子过来住个三五天,最少都是来过一个周末。
如果现在做一个统计,会发现桃溪村的回头客特别的多,几乎能够达到五个人里边有一个的惊人程度,而且这个数字远不是终点。
人们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发觉身体变好,并不是错觉,而是胡晓雯干的。
她是为了果园里干活的那二十五个暑期工。
这些学生虽然是贫困生,但是贫困生并不代表他们就能适应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
李小鹏曾经以为摘果子很简单,很容易。不就是把果子从树上摘下来,然后放到转运箱里吗。
但是,摘一个两个很容易,摘十几二十个轻松,让人摘上上百个呢?
不一会儿胳膊就挥发酸的抬不起来,一直仰着的脖子也会疼的厉害,最累的还是要不停的移动,把摘下来的桃子放到转运箱,再走回来。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重复的次数多了,会消耗掉很多体力。
上午的时候还好,下午暑期工们的胳膊就感觉不是自己的了。
胡晓雯一直关注着这些学生,一发现这种情况,就让这些人分组。摘水果的,接水果的,负责运输的,每个人干一会儿然后换一换。
第一天晚上回去,这些学生的胳膊累的连饭勺都握不住。
很多学生受不了这种苦,还偷偷的掉了眼泪。
他们家里是穷困,但是不代表他们吃过这种苦,受过这种罪。李小鹏这个农村出来的正经农村娃都没想到会这样,更别说来自城镇的贫困生了。
有的心里脆弱,意志不坚定的都想要打退堂鼓了。
胡晓雯是找人来当帮手的,又不是为了虐他们。她自然是知道这些没有迈入社会,一直在校园里的花朵们有多么的娇嫩。为了不让这些暑期工们真的出现什么问题,晚上胡晓雯就用意识控制着一股淡淡的薄雾笼罩了村子。
有灵雾的润泽,这些以为第二天会更加痛苦的学生们起来之后发现身体状况还不错,除了有些酸涩之外。
身体恢复的这么好,就让这些学生没有那么畏惧了,活动了一下身体酸涩也不见了,就高高兴兴地跑去农家乐吃了早饭,成群结伴的上了桃园。
反正胡晓雯现在每天晚上都要被拖起来去吸收生气,回来的时候就顺便给这些学生们加些“营养”。也好让这些学生们成为真正的壮劳力,能给雇主胡晓雯好好的干活。
在她过去的时候,或多或少的这些雾气就散落到了周围的民房里,就惠及了住在周围人们。
朱兴文有一次起夜,偶然发现这雾气在三点钟左右的时候会最浓郁,等到清晨时分逐渐散去。
他就定了闹钟半夜醒来,穿上一件厚厚的外套,在院子里边坐上两个小时。
就只是单纯的坐在那里,什么也不想,呼吸着湿润的空气,感受那雾气被吸纳进身体里,传来一阵阵舒服的感觉。
有几次,朱兴文的意识都舒服的空白了,时间简直是一晃而过。
他想,他是不是进入了传说当中的入定了?
有一段时间,朱兴文以为他是不是修炼了?结果事实告诉他,他纯粹是想多了。这些灵雾只是让他的身体变得更好了,并没有让他身轻如燕,力大如牛。
失望了一阵子,朱兴文就放宽了心,不管怎么说身体好了,能多活几年,这就已经赚到了。
学生们彻底的适应了这边的生活,每天的体力劳动已经难不倒他们,这村里的日子就变的快活了起来。
胡晓雯也不总是拘着他们,也给他们排了班,让他们每周可以休息一天。
等到休息的时候,他们可以去村里玩,也可以去镇上,更可以去爬山、玩水。
这些学生们发现,他们这次的工作,不仅仅是挣钱了。养了身体不说,还顺便游玩了。
每一个人都比刚来的时候显得健康强壮了不少。丰富的伙食,让他们都长了不少的肉,看起来比起之前的样子强多了。
李小鹏特别喜欢去水边钓鱼。他老家的村子旁边就有一条大河,小的时候他经常跟着人去摸鱼钓鱼。
在这边钓到鱼,可以就近卖给游客,也可以卖给农家乐。寻常的淡水鱼在村里卖不上价,唯独桃花鱼特别受欢迎。
这桃花鱼,桃园老板也让农家乐的人一个礼拜做一次鱼汤给他们喝。据说这鱼汤特别的养人,很多游客都想要买回去。连学生们也私底下偷偷得说,他们的身体现在变得这么好,是不是就是这些桃花鱼养的?
明明桃园里边养着不少鱼,桃园老板却不肯卖,说是要做种鱼的。就算是不做种鱼,也要提供给农家乐,就是不往外卖。急的那些想要把桃花鱼买回去送给亲朋的人不行。
这就让这桃花鱼在村子里很好卖,不管是游客和村民,只要碰上了就花钱买。一条鱼不大,不到一斤一般都给二十五块钱就拎走了。
这钱不多,对李小鹏来说却是多了一个进项。
听身边的钓客说,现在的桃花鱼比以前多多了,也容易钓到。只是李小鹏没觉得好钓到哪里去,往往钓一天的时间也才只能钓到一两条。
身边钓客笑他不知足,据说以前十来个钓客来钓鱼,能有一个半个人钓到一条就算是幸运了。
休息日钓完鱼,李小鹏就回去住宿的地方。
他们住的地方条件还不错,房间很干净,高低床。床具都是新的,每个人有一个柜子。每个房间有一张桌子几个凳子,跟学校的宿舍差不多。
他们晚上可以打牌休闲,也可以跑到正屋客厅那去看电视。
这边没有电脑,却有网络信号,信号还特别的好。现在的手机基本都有上网功能,连上WIFI他们还可以没事儿看个小说视频什么的。
李小鹏心想,这么好的工作,要是明年招人,他还来。
作者有话要说:抱歉晚了。
作者君的耽美作品《穿越之逼恶成圣》被改编成橙光游戏了,今天发表,就去凑热闹了。
同时喜欢耽美的读者要是感兴趣,可以去橙光游戏网搜索作品名,玩一下。
☆、第63章
等到了学生们适应了这样的生活,胡晓雯也就不再刻意关照他们。
为了让这些学生更有动力,她把他们分成五个人一组,分组考核各个工作组的采摘量。哪一组最后获得第一,降集体获得一千元的奖金,平均到每个人的头上就是两百元。
这个惊喜让他们额外的有动力,一个个的更加卖力起来。
胡晓雯彻底从中解脱,每天就开着新买的一辆烧柴油的三轮农用车——这种车又被常叫做三马子,专门负责送水送饭。
现在她手中有三个进行中的项目,分别是桃花小筑的建设工程,水沟加长延伸并挖掘水塘准备养鱼,另外一个就是桃园采摘。工作的人总共达到了一百多人。
除了桃花小筑那边是依靠农家乐支撑之外,她自己要负担六十个人的工资。这一大笔开销,要不是之前卖掉桃花鱼得到了一百多万的巨款,胡晓雯是不敢这么悠闲的。
今年夏天桃花村这边工程太多,人也忙忙乱乱的,胡晓雯就没让周青和胡新民来,老两口就在家里带孙子了。
时间一晃就进了八月。
这一阵子,桃溪村又有几件新鲜事儿出现。有喜欢徒步的游客从山里回来的时候带回了竹荪!
原本桃溪村这山里就有花菇、木耳和羊肚菌,竹荪的出现让这个村子一下子集齐了草八珍半数。
霍红霞听到这个消息很是惊喜,跟前来吃饭发现竹荪的游客打听了半天路线。
晚上霍红霞拿着一个简陋的路线图苦恼不已:“这图画的这么抽象,让人怎么找啊?”
“什么这么抽象?”胡晓雯好奇的探头过来。
别说,当初她跟田桂英两个画那图纸就已经足够歪歪扭扭了,跟这个好似藏宝图一样的画顿时甘拜下风。
胡晓雯熟悉这附近的地形地貌,愣是没看出来这图上画的地方是哪,可见抽象成了什么程度。
“……你确定不是这人忽悠你?”胡晓雯狐疑的看着霍红霞,觉得她可能是被骗了。
霍红霞怒视她:“我才没那么傻好嘛!竹荪的样子我还是认得的,而且那是刚刚采摘下来的,还湿润着呢,很新鲜!”
胡晓雯缩了一下脖子,别的她还可以质疑一下。但是关于食材方面,新鲜不新鲜什么的,还是不要跟她争辩为好,不亚于怀疑权威,完全是找死行为。
“好吧,那你跟我说说,竹荪是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胡晓雯只能根据生长环境来判断了。
霍红霞回忆了一下说:“我只知道竹荪是长在很水汽充足,潮湿的地方。”
整个桃溪村范围内在灵雾的润泽下一直空气很湿润,这个范围太大了。
“再具体一点。”胡晓雯无奈的按了一下额角。
霍红霞抬起下巴,眼睛盯着房顶上的房梁使劲想:“这种食材在雨后生长最快,最好是下雨之后两个小时采摘,味道最鲜美。”
“……”胡晓雯抱着胳膊,面无表情地看她。
进入夏季就是梅雨季节,落云山临水县境内隔三差五的就下雨,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
霍红霞点没察觉胡晓雯徘徊在爆发边缘,她低下头,拍了一下手掌,兴奋地对胡晓雯说:“对了,竹荪一般是长在竹林当中的。这类菌,就是在腐败的竹叶当中生长的!”
这么重要的特征要放在第一个说好吗!
“行了,我知道在哪里了。”胡晓雯无奈的说,“这个山中就只有一个地方有竹林。”
竹子并不是他们这边常见的植物,但是因为农村经常会用竹子做个材料什么的,就有村民栽种一些。
桃溪村的竹子使用频繁,长得不怎么多,也不成林。只有村民的家中栽种了几颗,等到冬季的时候割了青叶喂牛羊。
这附近能够形成大片竹林,并有枯萎腐败能够生长出来竹荪的竹林只有一片。等到霍红霞把这个生长地点一说,胡晓雯立刻就知道在哪里了。
那个地方已经不属于桃溪村了,而是在桃溪村通往桃源村的途中拐个道,从一个没有路的地方过去,才能到达这片竹林。
这里原先有一个村子,叫做小元庄。在退耕还林撤并自然村落的时候全村人搬迁走了。因为这个村子的人很少,只有几十户人,就被直接迁到了镇子上。
直接成了城镇户口,给分了宅基地,还给了安家费,小元庄的人很高兴的就搬走了。
当时村子里边的人种植了一片竹子,用来做扁担,编竹筐,做扫帚卖。走的时候这片竹林就放置不管,几十年生长之后,就完全长成了一大片。
胡晓雯之前找姚朗真修行的闲云观的时候在山中游荡,曾经路过这里。
找了一天刚下了一场蒙蒙细雨,胡晓雯跟霍红霞两个穿上雨鞋,户外衣,带上一顶草帽,俩人一人背着一个竹筐就向着小元庄出发了。
俩人先是顺着平常游客进山的道路走,走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在一个根本就没有路的岔口拐弯。
“晓雯,你确定是这个方向吗?”霍红霞有点不安的拿出之前的图纸,正着看倒着看,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你放心吧,跟着我走,保证你不会迷路的找到地方。”胡晓雯头也不回的说,“之前我去找一个道观遗址来过这里,地形我都记得清楚。”
对这点她还是很有自信的,这片山,她现在可以说是了若指掌。
又走了一个多小时,她们终于看到了一大片的竹林。除了这片竹林之外,还有很多房屋的残桓断壁。
这些房屋全都损毁严重,被植物的生长破坏的很厉害。
“哇——”霍红霞惊叹一声,她还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情景。自然与人工痕迹争夺生存空间,看起来挺震撼。
“我们去找竹荪吧。”胡晓雯抬头看了一下天空,还有三个小时就天黑了,她们必须在一个小时之后往回走。
霍红霞率先向着竹林走去。这片竹林绵延几十亩地,沾满了山脚下所有的空间。
胡晓雯抬眼望了望,她猜测这片地方估计以前是小元庄的耕地。
“找到了!”霍红霞兴奋的喊。
胡晓雯快步的跑过去。这片地方很长时间没有人来过了,地面上全都是几十年来落下的竹叶腐化成的堆积物,松软的不得了。一脚踩下去能陷进去半个脚面。
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到霍红霞身边,她正在小心翼翼的那这一个小铲子,从一个头顶是圆顶,像是一个小帽子,帽子周围连着一个蓬蓬裙一样的东西根部铲下去。
“这就是竹荪啊?”胡晓雯惊奇,“挺漂亮的。”
这竹荪可以说是胡晓雯见过的菌类里边最漂亮的了,很有童话故事的风格。
“是吧,这个竹荪长得老了。顶头是深褐色,伞裙都不鲜亮了。还有一种全是白色的,跟婚纱一样漂亮。”霍红霞一边说一边把竹荪铲了下来,把它放进旁边的竹筐里。
霍红霞指着地面说:“就在这一片找吧,这下边应该是枯死的老竹子。竹荪就爱在这种地方长。”
胡晓雯说:“好,那咱们就分头找。”她拿出手机看了一下,根本就没有信号。她皱了下眉毛说:“现在是四点,最晚五点半,咱们就得往回走。如果走散了,必须到这个地方集合。”
霍红霞点了点头说:“你放心,没有你我可走不回去,打死我也不会离开这片地方。”
霍红霞别看平常挺女汉子的,但是在这方面挺胆小的。她可没有自信独自在野外生存,也没有本事像胡晓雯那样可以从容的在山中进出。
胡晓雯失笑:“放宽心,我不会弄丢了你。”
大不了她就用意识覆盖这片小山谷来找,肯定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到人。
这天胡晓雯跟霍红霞两个人一起分头找,在这片竹林里边收获了整整两大竹筐的竹荪。
霍红霞说的对,雨后两小时是采摘它们最好的时候。鲜嫩鲜嫩的竹荪争先恐后的从土地当中冒出来。再加上之前缓慢生长的一些较老的竹荪,这一次俩人是满载而归。
俩人背着竹筐顺着原路返回,霍红霞把这些竹荪晾晒在屋檐下的台子上。
当天晚上,霍红霞选了些鲜嫩的,做了一份竹荪一品汤。
“这汤太好喝了。”胡晓雯幸福的捧着微烫的碗喟叹,无数次的庆幸自己把霍红霞留了下来。
“这竹荪做汤最好喝了。”霍红霞也喝得心满意足,“像是当归竹荪鸡汤啦、竹荪香菇汤啦、竹荪冬瓜汤啦……其实菌类做汤都挺好的。”
她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突然来了精神。她坐直身体,眉飞色舞的对胡晓雯说:“我打算推出一个四珍宝汤!用竹荪、木耳、羊肚菌、花菇这四种草八珍的食材。”
胡晓雯不自觉的瞪直了眼,这么豪华的材料,想想就鲜美的她要流口水了。
霍红霞“嘿嘿嘿”地露出一个奸笑:“就这么一份汤,要卖二百八一份!”
这么贵?!胡晓雯想了想,还是没说啥。
霍红霞不是那种会胡乱卖高价的人,这珍宝汤的四种原料都是从山中出产的纯野生食材,卖上一份这样的高价也不稀奇。
这汤只不过是吃一个稀罕,吃得起得人就吃,吃不起的人可以不吃。
像是同样对人很补的桃花鱼汤,霍红霞卖价三十五元一份,都可以称为良心价了。而平常花菇汤、羊肚菌、木耳这些菜也就几十块钱而已。
山里有竹荪的事情逐渐在游客当中传开了。
生长竹荪的地方并不在桃花村的附近,黄哲不建议人们在没有人带领的情况下去采摘。毕竟不是谁都能像第一发现人那样常年徒步旅行,有着很好的分辨方向的能力。
更多人走进山中就被迷住一样,找不到出路。
黄哲坐在胡晓雯家里跟她商量事情:“进到山中的人不听劝,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管。我打算跟几个经常进山的人稍微清理一下道路,做几个记号。至少不能让他们把自己丢了回不来。”
胡晓雯点头:“这要是迷了路找起来就太兴师动众了。尤其是山里还没有信号,发现有人走失指不定过去多少时间了呢。”
“虽然山中没有什么大型野兽,但是地形复杂,山石又多,摔伤摔死对村里影响都不好……”黄哲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我接个电话。”
作者有话要说:中秋节快乐!!
今天还是一更,一到过节就各种走亲戚……
还以为今天能双更,结果是我做梦
☆、第64章
胡晓雯看了黄哲一眼,然后低下头扯过来一张纸写写画画。
现在来他们村子里游玩的人多了,小商店也扩建成了超市,卖的东西越发的种类齐全。
胡晓雯却觉得桃溪村还是缺一家店,一家户外用品店。
超市里卖的那些总归是不齐全,像是户外野营需要的防晒、防蚊、防晒衣等等……
胡晓雯琢磨是不是跟黄哲说一声,在村子里开这么一家店。
这种户外用品店,她觉得由村委开比较好。
到现在为止,挣钱的都是各家的民宿,还有村子里开店的,村委却没有什么进项。村子跟城镇政府还不一样,没有各项税收,有事情的时候只能各家摊派。
她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作为村集体的执掌部门,一定要有自己的经济来源,才能更好的循环发展下去。
胡晓雯在这边天马行空的想,就听见黄哲那边突然大喊了一声:“这不可能!!”
胡晓雯一惊,抬眼看着黄哲。黄哲一副又惊又怒的模样,拿着手机的手指都在轻微的颤抖。胡晓雯皱起了眉头,担忧的看着他。
“一定是弄错了!”黄哲站起身,气急败坏的低吼,“说不定是他们的工作失误,总之这不可能!好!我这就回去!”
他气息不稳的用手指挂断电话,六神无主的在屋子里转了一下,就想往外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