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章(1/3)
“随从回到府中时,天还没亮,他料想父亲应该睡着,便只打算悄悄地看一眼,留下一封书信再走,也不至于不告而别。
“可就当他走进小院的瞬间,四周忽然亮起了灯,两个人影笔直的站在他对面,一个正是他的父亲,另一个的却是少爷。
“也不知道这件事是何时被他们知晓的,只是看见老父亲泪眼婆娑地望着他,就这般四目相对,突然间,父亲便冲他跪了下来,老泪纵横地说‘你留下来吧’。”
桌上那幅绚丽的秋夜,墨迹已干,老长随一点一点将它卷起。
“他那时年轻气盛,也有几分肯为红颜孤注一掷的果断,但是这一跪,多少让他有些动摇。
“随从的父亲是被老太爷所救,因为有主人家的收留,他们一家才能有今时今日。做人不能忘本,也不能不忠不孝。
“正在他内心挣扎,进退两难之际,一直面无表情的少爷竟毫无征兆地倒地不起。
“少爷本来身子骨就弱,这一次病得更加严重,躺在床上人事不省。唯一醒过来的一次,却是哇的一声呕出一口淤血,拉着他的手,不止一遍地哭喊着‘余归,我不能没有你’。”
说到这里,他神色终于露出些许恍惚,捧着油布包好的画卷,望向门外沉沉的夜幕。
“年少时,我曾亲眼看见少爷的手再也握不动笔,无论如何努力,纸上的线条始终是难以入目。他摔了无数的杯子,撕了无数的画纸,整日自暴自弃,借酒浇愁。
“出于英雄相惜,我便夸下海口,要成为他的双手,为他画遍天下河山。
“因而,当听到少爷说出那句话的时候,我不得不自认惭愧。”
一直沉默的杨晋突然开口:“所以,你留下了?”
“君子一诺,当守一生,是我食言而肥。”老长随轻轻颔首,“教坊司的事被慕容家悄悄压了下来,期间,我也曾去过几回送君桥,多方打听那人的下落,但始终没有音讯。”
“想想已隔数十年之久,她眼下应该在世间的某个地方,过得很好吧……”
灯火摇曳,这个故事漫长而跌宕起伏,从两个不同的人口中讲出来,竟有着不一样的感受。闻芊五味杂陈地坐在原处,一开始那满腔的恼意,至此却也被支离得不剩甚么。
她说不出到底是眼前的这个人错了,还是慕容鸿文错了,仔细想想似乎各自难辞其咎,但当真计较起来,又好像每人皆有份不得已的苦衷。
如果慕容鸿文不阻拦归鸿先生,那他便可以和棠婆双宿双/飞。
但是抛弃老父,背信弃义的归鸿先生,又岂是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退一步讲,如果归鸿先生没有将棠婆救出来,这一切纠葛也就不会发生。
可那样一来,棠婆这辈子便只能困在青楼妓馆,等着疾病缠身,早早离世。
所以,是棠婆错了吗?若她不那么执着的等一个人,也许现在已嫁为人妇,儿孙满堂。
闻芊觉得自己好似陷入了一个怎么琢磨也不会有结果的怪圈里,她左右思忖,绞尽脑汁,才在心头体会到了一种“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的无力感。
本想问一句,那你心中可还想着她?
但当余光瞥到那片茂盛的海棠花丛时,又发现问不问也无关紧要了。
悠悠生死别经年,此中有誓两心知。
桌上的烛火爆出了一朵灯花,老长随把画卷放入锦盒里,顺手交到杨晋身边,“这幅画,我本想带进棺材,既然和大人有缘,就送给你了。”
杨晋正要推辞,他已塞了过来,侧头对窗轻叹:“这场中秋夜宴,其实是我的主意。”
“二十多年前,由于种种缘故,我不再动笔,大概是江南山水太温软,到了广陵,也不知为何忽地就生出些少年人的冲动来……闻姑娘,对不住你了。”
此前还在感慨他的迫不得已,蓦地提起这事,倒把闻芊的怒意一股脑牵了出来。
“您老人家可真是说得风轻云淡,若不是您这‘少年人的冲动’,那慕容鸿文能找着机会祸害人么?”
亏得她事先吃了几颗楼大妈的独门药丸,否则,这会儿还指不定和谁鱼水交欢着供人欣赏呢。
老长随向她赔礼道歉,“我们家老爷从前也不是这样的,只是那病随着年岁增长愈发的厉害了,再加上夫人去得早,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番光景。”
想起之前在小径上听得的那番对话,杨晋也回过神,忙将闻芊拉到跟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遍,随即抬手覆上她额头。
闻芊虽有些奇怪,倒也没避开,只歪头看着他:“怎么啦?”
“你没事吧?”杨晋反倒是问她,“没感觉何处不对?”
闻芊不解:“没有……这话怎么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