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2/4)
老庄时候的消极,是战国旧贵族在面对战乱纷争,贵族体系分崩离析的消极;宿谊历史上魏晋时候的消极,来源于东汉吏治的黑暗让文人们开始怀疑自身所学到底为何的消极。
魏时儒道并不分家,那时候的清谈,也并不避讳国事。甚至在晋武帝时期,名士阮修被问及儒道有何不同的时候,仍旧回答“将无同”。
那清谈如何发展成只谈玄学的“空谈”的?那是司马氏篡位之后,忠于曹氏的一些名士一边不愿意与司马氏同流合污,一边又担心被清算,于是讲究出世。他们变得放浪形骸,行为怪异;说话时神神叨叨,故作高远,讲究“莫谈国事”。
说白了,不过是一边隐晦的表达心中不满,一边逃避现实与可能加诸于身的政治灾难罢了。
至于到了东晋,清谈更为盛行,更为假大空,其原因就更简单了。北人南渡,那些世家贵族们如丧家之犬逃到北方,大多连家底子都丢掉了。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财富,都不及南人。这帮老贵族们怎么能在南人面前丢脸呢?没钱没权,也就只能装逼了。
清谈,就是老贵族端着的架子,是他们最后虚幻的尊严。
这个时代没有魏晋,仍旧有清谈,只是清谈还未发展到西晋末期以及东晋,那纯粹空谈的地步。清谈所谈论的话题有理论,也有时事。
其发展大致和魏晋时期差不多。同样是东汉末年黑暗的社会让这帮脆弱的文人开始怀疑人生,再加上汉朝毕竟是第一个稳定繁荣了好几百年,甚至在被王莽颠覆之后又重新建立起来的王朝。可以说人心所向,很多文人仍旧尊汉朝为正统。
在这种前提下,一些人就做出了和司马氏篡位时候,那些忠于曹氏的文人们一样的举动。
宿谊可以理解这些行为,但是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慕晏也喜欢这什么清谈。
慕晏更偏向于武将一些,又圣眷正隆,难道只是单纯爱好这项娱乐?还是单纯喜欢用它来装个逼?
不过清谈什么的,高中大学都背哲学背的两眼发黑的宿谊自认为是不会输给任何人的。
宿谊微笑:“慕大人想要谈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