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说好的文盲呢!说好的大字...)(1/4)
要是以前,还是农户的王二对于什么毛笔炭笔之类的事情恐怕不会如何上心。
毕竟那时候他和寻常农户一样,大字不识,更没碰过书本,每天就是在田间耕种辛劳,自然不会关心“读书人”的事情。
可现在不一样。
王二虽说在课业上说不上是名列前茅,但也算是刻苦努力的。
而如今无论是在寻常私塾,还是在几个工厂开设的学堂里,所用的已经都换成了丰禾纸,以及炭笔。
只有真真切切每日使用炭笔的人,才知道其中的好处与坏处。
好处自不必说,相较于寻常的笔墨,这炭笔要便宜的多,也易得的多。
但是坏处也有。
写着写着就断了,用着用着就脏了。
经常遇到的情况便是,一堂课下来,笔记记得不少,手上也是黑黝黝一片。
甚至他们还会互相比,看谁的手掌更黑,好像这样就更努力似的。
只是这些所谓的坏处相较于低廉的价格来说,便是不值一提了。
起码对于王二来说,因为这物件便宜,大大地降低了读书的门槛,还能更快的学习东西,得以在砂石厂里做更重要的工作,进而拿到月钱,所以,无论有任何缺点,他都能大方的原谅。
可是要是有更好的法子,谁会想要凑合呢?
于是这会儿,听闻王安说弄出了炭笔,王二立刻来了兴趣,伸手接过了对方递过来的笔杆。
入手,便觉得格外光滑硬挺。
光看形状,便能看出这是将木炭塞到了木杆子里,从而得到的一根新的炭笔。
握在手上着实是比直接捏炭要舒服得多。
然后就听王安道:“之前我就觉得,寻常的炭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加固,好在得到了仙人点拨,让我试着将木炭磨成炭粉,然后加以处理,增加黏性,再压到挖了凹槽的木杆子里,等到用的时候,就用刀子削一下就可以了。”
说着,王安又拿出了两根。
王二好奇:“这也是炭笔?”
王安:“对,不过这几种不大一样,里而炭粉混合的比例不同,写出来的轻重也不同,轻一些的这种还能用馒头擦掉,重一些的就擦不下去了。”
王二闻言便眨眨眼睛。
之前他没想过还能把写在纸上的东西弄下去,平常都是直接用炭,不把纸弄糊了就不错,加上炭笔推行的时间不长,谁都没来得及想着擦拭修改的事情。
结果现在,王安不单单把炭笔给鼓捣出来,连如何擦掉也想好了。
这让王二有些欣慰,又有些新鲜。
可他并没有询问细节。
毕竟谁家都不富裕,用仙人的话说,那就是刚刚脱离贫困,距离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用馒头当笔擦着实有些奢侈。
所以王二的脑袋自动把这条信息给过滤掉了。
但是,炭笔却是实实在在的摆在手上,放在眼前。
就算王二对制作过程一无所知,也没有太多的商业头脑,可他是天天在用炭笔的,自然能明白现在手上这根细细长长的若是能成,以后会带来多少方便和好处。
于是,王二当机立断:“此等大事,要报告给郡守得知才行。”
王安则是愣了一下:“我们,去见郡守?”
王二正在对着媳妇汤氏叮嘱,让她先带孩子们回家,听到了王安的话便回头问道:“怎么了?”
王安的脸上有些许局促:“我连县官都没见过,这么直接去见郡守大人……”
他有些不敢。
王二则是看了他几眼,而后认真道:“你这样确实是容易冲撞了郡守大人。”说着,递过了个布巾,“先把脸上身上都擦擦拍拍,不然等会儿恐怕还到不了郡守府,就能被人给抓起来。”
王安乖乖接过布巾,开始擦脸。
只是因着他之前过于沉浸在手工发明中,又为了追求炭粉品质,磨得时候都弄得很细很细。
结果现在,不擦还好,这一擦反倒给擦得更均匀了……
又黑又亮的。
妮子原本已经抬起头来,结果一瞧见他,就重新把脸埋到了汤氏的颈窝里,死活不出来。
俩弟弟也看天看地,就是不看他。
弄得王二颇为无奈,只得道:“先回去换身衣裳,你路上记得把嘴闭紧了,还有,遇到人以后尽量绕开。”
王安:“为啥?”
王二:“我怕你和这大黑天融为一体,和人家撞上。”
王安:……哦。
而后,王家叔侄先回了家中,收拾停当,穿戴整齐。
王安为了表示对郡守的尊敬,还专门翻出了自己攒钱做成的唯一一件儒生长衫套在身上,挡住了结实的臂膀,瞧着颇有几分书卷气。
然后就连夜去了郡守府。
此时的庄郡守刚刚和功曹与主簿说完话,正在瞧着各个县送上来的呈报,庄询就在一旁给自家父亲研墨。
然后就听庄郡守道:“看上去,各地私塾推行的效果很好。”
庄询笑起来:“孩儿前阵子到各县中走了走,看到了不少奇事。”
庄郡守来了兴趣:“说说看。”
然后就听庄询道:“百姓们不仅会把自家孩子送去私塾,还会在孩子学成回来之后,也跟着念念书,认认字,而有些人从郡城里学到了素描之法,便会回到家乡,把这种法子广而告之。”
而庄郡守这些日子以来忙得脚不沾地,虽然知道素描用处大,但是却没详细了解过。
这会儿便道:“你是说,农户也会作画了?”
庄询笑着点头:“是啊,孩儿还专门找来瞧了,有不少人都能画得有模有样,想来是父亲的教化之举果然有所成效。”
但这一次,庄郡守却没点头,也不居功,只是感慨道:“这一切都是仰仗着有了新纸才能得来。”
其实对于庄郡守这样的一方官吏,他们不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吗?
都明白的。
不说旁的,齐国在考察地方官吏中就有一项便是考察当地的教化民情,统计一下有多少人识字,有多少人进学,又有多少人能科考入仕。
若是能出个状元郎,那就更不得了,从县官开始,一路到郡守,都能与有荣焉,在年底考较的时候大书特书,运气好的借此升迁也不无可能。
但就算知道这些,也鲜少有地方能下定决心大肆兴办私塾,也没有谁敢像如今的丰禾郡这样,说不要束就不要束的。
毕竟这些都是银钱,没点底气,谁敢这么撒出去?
而现在庄郡守的底气就来自于丰禾纸,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丰禾郡城。
于是他便将收在匣子里的纸张取出来。
明明这些纸是丰禾郡造纸厂出产的最便宜的那种,可是庄郡守的动作却很是轻柔,像是生怕弄破了似的。
而在最上而,是一根炭笔。
用布裹着,但或许是常常拿出来摩挲的缘故,已经有着明显的脏污。
庄询见状,想说要不要换一根,却看到自家父亲已经把炭笔拿了起来。
而后就见庄郡守拿着炭笔在纸上写字,一边写一边道:“如今郡城内的道路修建基本快要完工,来往的商队也逐渐增多,想来以后我丰禾郡不再仅仅是产量大郡,还能做一做这几个郡城之间的交通要地。”
庄询尚未入仕,并不太明白这代表着什么,便问道:“父亲的意思是?”
庄郡守轻声道:“意思是,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丰禾郡账上的银钱了……”
“啪!”
话音未落,炭笔断了。
而包裹着的布条也因此散落在桌上。
庄郡守微微蹙眉,却没说什么,只管拿起了一旁的布巾擦手,而庄询也见怪不怪,显然这不是头一次了。
偏在此时,亲卫丁七进来通报:“大人,王二叔侄求见。”
这名字听着陌生,但庄郡守知道丁七是个有分寸的,便先问道:“何事?”
丁七低着头恭声道:“他们是带着新研制出来的炭笔而来,”声音微顿,“乃是仙人指点下做成的炭笔。”
此话一出,庄郡守立刻起身:“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