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62 调查组(1/3)
叶英回去是在六月初,正好是夏收季节,她得回去忙活。
留下关定国在市里就行了,反正马建设虽然嘴上嫌弃小关同志,但一转头跟其他同行聊天时,对关定国是赞不绝口。
大有要把他转正的意思。
奈何主动权掌握在关定国手中,人家可没想着当技术员。
原本叶英回去,关定国也是要跟着的,但听叶英晓以利弊后留了下来。
叶英也觉得顶多就是忙活完这个六月份就够了,哪晓得自己这一回去愣是待了近两个月,亏得市里那边一向运作稳妥,少了她也无碍大局。
不然还真够叶英忙活的。
之所以在宁县待那么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今年的年景。
天气一如既往的旱,黄河水位再度下降。
那些支流几近于干涸,宁县被黄河一劈两半倒是不怎么怕,可是其他县市呢?
宁县利用县里发行的公债券大规模种植土豆,县里的老百姓倒是不缺口粮。
可其他县就没那么幸运了。
原本以为靠背黄河倒也不怕没雨水,可现在周遭的老百姓慌了。
土豆成了紧俏货。
而这公债券也以宁县为中心向四周散播,其他县的农民着急的来这边借土豆。
牛书记和郑县长可没想到这旱情会进一步蔓延,更没想到这公债券不止在宁县发扬光大,一度还出了省,传到了北京。
只不过消息拐着弯传了几道,已经失了真。
《人民日报》对宁县发行公债券一事在头版头条进行了评论——
也就是批评
刚巧出差回来的欧阳兰看到报纸后连忙跟叶英打了个电话,说了这事,提醒她这段时间中央会有人过去调查这件事,让叶英心里有个准备。
准备什么?
推行公债券的是县委县政府,而叶英顶多就是响应县里头的号召。
牛书记和郑县长知晓事情闹大了,都在争先恐后的揽责任,他们算是做到了为老百姓服务,不亏自己党员的身份。
至于要承担责任,那肯定是自己的,管其他人什么事?
叶英仔细看了报纸上的批评,低声嘟囔了句,“二流报纸。”
她怕个铲铲!
……
首都来的调查员在七月中旬抵达,除了调查队伍一行五人,还有一个小分队前后脚过了来。
是宣传部的人,前来西北采风。
宣传部这边的人叶英倒是熟悉,她很是热情地接待了李兰书。
“黄河号子虽说源于河南,但细究发展历史,整个黄河沿岸都将其再度发展,我想起来你在这里,就顺带过来看看。过来的时候看到你们县委那边忙活的很,我也没过去,那边在忙活什么?”
“首都来了调查小组,估摸着是在进行调查吧。”
这话,李兰书听了付之一笑。
她路过了宁县县委大院,就看着那边热火朝天的忙活。
调查小组?
影子都没看到。
“你们这今年收成如何?”
叶英到底这话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地太多人少,灌溉有点不太及时,差不多有去年的九成吧,我看他们又在挖水渠挖水井,下半年应该会好一些。”
在这么个缺雨短水的时节里,不说丰收,能保持过往水准的一半以上就已经很好了。
九成已经称得上是大丰收。
两人正闲聊着,曹秀芬在外面喊了一声。
调查小组的人直接来了黄家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