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江北盐池(2/3)
春秋时期的长江入海口,经过广陵、京口后江面骤然开阔,呈喇叭形,流速放缓,在江流海浪激荡下泥沙纷纷向长江口外南北两侧回旋沉降,逐渐堆积成北岸古沙嘴和南岸古沙堤。扶海洲原是海中隐沙,在春秋战国时发展为大块卵状沙洲。“秦汉时州东百里有长洲泽,又东有扶海洲”。东晋时扶海洲已完全同陆地相连,长江口北岸推至如东县掘港镇附近。此地尚荒芜,偶有逃亡的民众散居期间。
十月的时候,江南的天气也开始转冷了,刘牢之以拉练的名义,带着侍从和三百部曲,从京口乘船渡江,沿江北岸至此。因为所带的物资比较多,足足带了有十艘大船,虽然顺风顺水,又有翟羌等人和先前的水手带路,还是用了三天时间,才到达目的地。果如翟羌所言,北岸虽然荒凉,河岸却平缓,大船靠岸,在离岸二里的地方修建营地。
众人在水上行驶了几天,船上颠簸,睡觉也不安稳,不免有些精神不济,在陆地上行走起来摇摇晃晃,竟像是醉酒了一般。
休息了一阵子,众人缓过神来,开始修建营地。为了平整土地,孙乾建议烧一把火,把营地的杂草和灌木烧掉。秋冬季节,虽在江边,地面也甚为干裂,清理出一圈隔离带,放一把火,确实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不过刘牢之没有采纳:周围干草太多,放火不容易控制,容易引火烧身,而且晚上烧水做饭都需要柴草,正好把收割来地草料作为燃料。于是指挥着众人铲除野草和灌木,平整土地,扎设帐篷,开挖水井,还需要把从营地到停船处一路的野草清除掉,方便把船上的物资运送到营地,忙了一整天,到底是在天黑之前安顿下了。
第二日一早,刘牢之选出了二十多个精通水性的人,到江上去捕鱼,此处江水入海处,鱼类极是丰富,应该会有不少的收获;又派了二十多个侍从,在荒原上狩猎。此处人迹罕至,小动物像山羊、麋鹿倒是不少,就是不知道有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侍从队配备了钢臂弩,只要不落单,应该没什么危险。
此地乃是江中的沙土淤积所成,土质细腻,没有石头,有两船砖瓦也不甚够用,只能用砖铺设地基,垒至窗台,其他的只能使用夯土了。把沙土和上石灰和糯米汁,用木板夹住,夯土成墙。牢之特意吩咐,每夯一层土,要加上一层芦苇杆,纵横交错,加强夯土的强度。挖的土也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挖成一个个的池子,每个池子深二尺左右。
材料准备的齐全,窗棂都是木器工坊制作的成品,房檩用的就是从京口带来的大毛竹;仓库的房顶使用瓦片,其他房屋暂时只能用茅草,好在此处芦苇丛生,这类材料倒是不缺。
“开饭了!”刘顺之远远地喊着。
此处找不到野菜,好在还有随船带来的白菜和萝卜,虽然单调,饭菜还算可口。河海口里面鱼多的是,随便一网下去就能网上不少大鱼来,收拾干净后,用葱姜爆锅后加海水清煮,味道鲜美无比。多出来的鱼就切断用油炸过或者晒成鱼干,随时可以食用。刘牢之知道随着天气转冷,鱼会越来越少,因此要求打鱼队尽量多打鱼。
人多力量大,不过十天功夫,营地里一排排的房子已经建好了,足够容纳五百多人,随船带来的建筑材料也都用完了。众人把粮食、蔬菜等物资搬到仓库,牢之安排刘平带着翟羌等乘八艘新船返回芜湖和京口,继续转运物资,牢之则领着众人,从海边开始,开挖水池。每个水池也不大,不过五丈见方,从海边往营地附近,水池由深变浅,到最后与先前挖土盖房形成的水池相邻。每一列盐池十二个,作为一道生产线,这是因为海水晾晒十天到十二天即可结晶出盐。挖泥运土,使用了新制的独轮车加车篓,这种在刘氏垦荒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单兵工具,又一次大放异彩。
半个月后,刘平随船带着土木工程组的京口分队以及一批奴仆和部曲到来,营地和水池的营建速度更快了。从船上卸载下来大量的水泥、石灰和砖,用来对水池加固,在夯实完的地面上,又用三合土和着糯米汁夯实,保证水池里面的水不往外渗透。相同高度之间的水池,也修了陶罐渠道和水闸,方便相互之间串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