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东晋小军将 > 第九章 制曲和大比

第九章 制曲和大比(1/4)

目录

去年卖红糖的时候收到了不少菽(大豆),这时候人们对大豆的认识还不够,主要是做豆腐和做豆粥,再就是做酱,要不就喂牲口。大豆的使用率不高,价格自然也就便宜,刘牢之便趁机用红糖换了相当数量的大豆。

刘牢之把大豆送到工坊榨油,得了不少豆油。中国历史上,大豆一直没有作为主要的油料作物,是因为采用传统压榨法,大豆的出油率不高。大豆的含油量在20%左右,但是据《天工开物》记载,大豆“每石出油九斤”,折算起来,出油率为%;刘牢之不怕出油率低,是因为榨完油的豆饼刘牢之另有用途——酿造酱油。

酱油在中国出现的很早。早在周代,天子食用的酱油叫“醢”,是把鲜肉剁碎成肉泥发酵成的油,和现在的雨露制作方法相似,因为风味绝佳渐渐传到民间,后来发现用黄豆制成酱油的风味相似。在《齐民要术》中提到的“酱清”,就是类似酱油的东西,但此时尚未有单独酿造酱油的记录,中国最早使用“酱油”一词出现在宋朝。

把豆饼和磨碎的小麦泡水后混合,放入大甑中蒸熟,放在发酵室内发酵,接种后再装入大缸中,加入盐水,放在室外发酵。这时候做酱已经很普遍,有很规范的流程,刘牢之安排了酒楼里会做酱的天天过来看看。

传统酱油酿造需要很长时间,有的甚至长达一年,浸出的酱油要放到烈日下暴晒,浓缩,才能制出好的酱油。为此刘牢之专门在食品工坊里面修建了一个小院,用来放置这十几个大酱油缸。

宴喜楼这几个月每个人月都会有新花样的菜品、主食推出,芜湖城的人已经见怪不怪了。年前推出的油条和粉条着实惊艳了一把,每天来买的人络绎不绝,为了不影响酒楼的环境,刘安在宴喜楼的对面盘下一个铺面,专门做油条、粉条和红糖麻花的生意。外地客商来芜湖,总是要带一些点心走礼用,已经成为“芜湖特产”。

二楼雅间,刘牢之问酒楼主管刘安:“安叔,上次给你送的‘将军令’酒喝过了吗?”

“喝过了,端的是好力气!”一提到喝酒,刘安有些兴奋,脸色潮红,大声说道,“年前不少老兄弟从军中回来,一起喝掉了!大家赞不绝口,可惜数量太少,不能尽兴。原想向小郎君再讨些的。”

刘牢之笑道:“喜欢就好。咱们自己就是酿酒的,还怕没酒喝不成!改天再让人送来些就是了!”

刘安闻言大喜,赶忙道谢。

刘牢之笑道:“依安叔来看,此酒如果放在咱们酒楼里,销路如何?”

刘安低着头想了想,说道:“此酒性烈,不是真正好酒之人,享受不了这个东西。从北方过来的人,尤其是军中的士卒肯定会喜欢,南人只怕是喝不习惯。”

刘牢之想想也是,点了点头道:“嗯,我也是这么想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