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三、于谨的聪明(2/2)
同时,他把于谨找来,于谨作为尔朱天光派在他身边的监视人物,这封信少不得要给于谨看。
于谨这一路来,对宇文泰也颇礼貌,他身为尔朱天光委派,这一路来,自然也没少向尔朱天光汇报宇文泰的动态,比如宇文泰麾下流亡等等....
不过,好在这些信,他写完之后也交给宇文泰看。
他表现的不偏不倚,在宇文泰面前也算襟怀坦白,信中向尔朱天光汇报的关于宇文泰的一些事情,基本上能够做到实事求是。
并没有过分的夸大或者贬低。
这种东西就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宇文泰因此对他差不多也是对等工作,也把写给尔朱天光的信交由于谨看。
按照历史,于谨是他将来的八柱国,这是他必须笼络的人物,不过按照历史,于谨将来也是宇文护上位的辅助者,这件事,他当然也有些耿耿于怀。
他行走在历史之间,感受历史的不确定性。
对杨忠、对于谨他都是一样的态度,视行为而定,不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主要仇人,他锁定的仇人最主要的是宇文护和杨坚,其他人暂不问,以免伤及无辜。
由于于谨定期会向尔朱天光汇报宇文泰的动态,宇文泰的一众麾下耿豪、全旭等人都对于谨戒备反感,苏绰颇例外,与于谨倒是旅途寂寞,常常下下棋,聊聊天。
甚至如果不会宇文泰的阻止,侯莫陈崇以及耿豪、全旭、李泉甚至准备对于谨下手,痛打于谨一顿。
于谨在宇文泰的麾下,虽然是长史,但是宇文泰也知道他在自己麾下,其实也算是孤军奋战,是尔朱天光与自己的夹心饼干。
他既要对尔朱天光负责,孤身一人处于自己麾下又不能过分得罪自己。
平心而论,于谨算是处理的不错,这份工作换个人来干未必比于谨做的更好。
宇文泰是能够体会他这种两姑之间难为妇的处境的。
于谨明知道宇文泰的一众麾下待他不满,但也基本上相安无事。
他也能感觉到如果不是宇文泰的维护,自己可能避免不了挨揍。宇文泰写给尔朱天光的信拿来给他看的时候,他拆开看完,淡淡的道:“明公留在金明郡也不错。”
宇文泰微微一笑,道:“还需尔朱将军同意才成。”
于谨思忖了半晌,道:“我来起草一封给尔朱天光的信吧。”他与宇文泰的交流中,对尔朱天光直呼其名,显然也并不是那么的尊重。
对宇文泰反而用的是随宇文泰其他麾下沿用的称呼。
当然,客观来说,他现在是宇文泰的麾下长史,称呼明公也是应有之义。
须臾,于谨已经将信写就,他是一个聪明人,毕竟被元天穆称为王佐之才的人,对于现今朝廷的局势不可能看不清楚。
于谨的信里面是劝尔朱天光采纳宇文泰的刺史金明郡的建议。
之所以劝宇文泰在金明郡立足,不与宿勤明达同城而处,于谨列了以下几条理由。
第一、宇文泰与宿勤明达不处同城之中,分城而治,有利于分而治之,况且宇文泰有雄才,以统万城之坚固,不能让宇文泰据之,对朝廷来说有管理之便;
第二、金明郡处于化政郡与长安之间,如果,到时候宇文泰有任何不轨之心,朝廷可以与宿勤明达夹击之,这样对钳制宇文泰也有好处。
第三、金明郡地瘠民贫,宇文泰在此立足,不会得到较多给养,而宇文泰如果去了夏州首府化政郡,也许能与宿勤明达沆瀣一气也未可知。
这几条理由都足够,尔朱天光看罢,定然会同意宇文泰驻节金明郡。
他写完,也交宇文泰看过,宇文泰站起来,对于谨弯腰一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