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三、行刺宇文泰(2/2)
元宝炬对萧绎其实一点都不熟悉,但是不知为何,他感觉自己和萧绎也可以算同病相怜,从某种意义上说,萧绎是已经被宇文泰打败了,而他,其实也处在和宇文泰的交战中。
只不过,萧绎是宇文泰军事上的敌人。
而他,是宇文泰在政治斗争路上的敌人。
他感觉,萧绎和自己,都是宇文泰的敌人,只不过,萧绎不幸被俘,出于这种同情心理,他同意了于谨和杨忠的请求,同意押解萧绎来京。
他甚至想等萧绎进京之后,然后利用君王的权威赦免萧绎,封萧绎做一个归命侯之类的,像刘禅那样的,孙皓那样的亡国之君,不都是活着吗?
他企图赦免萧绎的潜意识里面还有希望宇文泰将来在斗争胜利之后对他的家族同样给一条生路的意思,里面隐含了希望宇文泰将来也能赦免他这个政治上失败者的意思。
但在这个问题上,宇文泰并没有理解他这种意思。
他和宇文泰又起了冲突。
元宝炬坚持释放萧绎,封个官儿,留他一条狗命,显示朝廷大度、宽宏,况且灭国不杀皇帝,有先例在,刘备的儿子刘禅那就是证据。
但是,宇文泰不同意押解萧绎进京。
宇文泰的理由是,萧绎这种人,人品低劣、残忍,毫无亲情,对父不孝,拥兵不救,对兄不仁对弟不义,兄弟子侄屠戮良多,儿子老婆都能杀,这种人不配活着。
这样的人,不但不配活命,甚至不配玷污长安城的土地。
两人起了一些争执,宇文泰说这样的人如果得活命,那么魏军的行为就失去了意义,两个人相持不下,最终,元宝炬骨子里的谦退又起了主导作用。
他放弃了。
于是宇文泰驰函于谨,令立即就地处死萧绎。
这件事当然也令元宝炬不乐,他甚至认为这是宇文泰在向自己表态,杀皇帝不是什么事儿,只要这个皇帝在政治上是他宇文泰的对手,最终就难保活命。
这件事最终促使元宝炬决定他和宇文泰之间,他作为大魏子孙、大魏皇帝,他必须要和宇文泰搏一搏,这中间已经没有调和的余地。
尤其是现在。
民间只知有宇文泰,而不知有魏朝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了。再不动作,魏朝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无疾而终了。
元宝炬开始有火烧眉毛、心急火燎的感觉了,于是召集了独孤信、赵贵等将领开始商议内部分裂法案。
赵贵激进,他最开始对宇文泰有恩,自邙山之败后,被军界几乎开除,此后几乎再不掌兵,威望大降,这时对宇文泰最为不爽。
“如今柱国大将军、大丞相宇文泰的位置就在王莽、曹操之间,离篡逆也就分分钟的事儿,分分钟就要兵临城下的事情。我觉得不如从速下手?”
独孤信、元宝炬、太子元钦,宗室元烈等人都是神色凝重,要杀宇文泰,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宇文泰自己亲自参与过行刺权臣尔朱荣,所以一般的对付权臣的行动,对宇文泰没用。
眼下登上长安城楼: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
长安,就是孤城,长安,现在完全掌握在宇文泰的大侄子宇文导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