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爱兵如子任监军(3/3)
“兄弟几个不想动刀兵伤了和气,还望李司马成全。”
“你,你们……”
明明是对方刀剑归鞘,自己手中还握着利刃,李陵却气得眼前一阵发黑。
“咔嚓。”
对着几人比划了几下,终究还是不敢砍下去,佩剑插回剑鞘,李陵忿忿离去。
“走,都跟我走!”
“能带多少弩失带多少,甲胄分配到伍长,大黄弩给我捎上五十张。”
“他娘的,我今个就要把北军的库存搬空!”
赶着新鲜出炉的李司马一曲向着营门前进,一路之上,李陵的嘴巴就没停过。
……
“监军。”
看着李陵远去,任安的神色才缓和下来,身旁的高级军官才敢出声询问:
“一趟出塞下去,就算是无战事,士卒往往损伤十之一二,您这‘一个都不损’的要求是不是有些太高了?”
“昔年李广数出塞,所杀匈奴无数,然士卒损伤亦多,每次回军,三辅都是家家戴孝,户户发丧,我不希望大汉再出现一个‘李广’。”
叹了口气,任安表示自己不是看不惯李陵傲气……好吧,有这一方面,但更多的还是出于公心,实在是不喜欢李广那种与敌皆亡的惨烈打法。
“监军仁爱。”
这位高级军官先是赞叹一声,然后才出声感慨道:
“只是监军,厮杀汉死在战场上又有赏钱,又有抚恤,可谓是死得其所。
真让他们默默无闻死在床榻之上,才是对他们的不公吧?”
“不,跟着李广战死的士卒,战功往往很少,只有一笔抚恤能拿。”
……就像被左贤王四万骑围住的那次,匈奴军一波箭雨飚过来,汉军残了一个屯,这一个屯除了为国死难事的抚恤,还能有什么战功。
当然,真说起来,卫霍的士卒死伤也不在少数。
可人家动不动就斩捕虏万级,数万级,死伤士卒基本上能分到一笔不算太夸张,但也绝对不少的军功。
你李广呢?
“死得其所之说何来?”
扭头看着说不出话来的高级军官,任安冷哼一声,继续道:
“再也,我实在是受够了给这种让士卒送命之辈擦屁股。”
“这些人是我任少卿亲手送出去发,若是葬身塞外,他们的父母姐弟来寻,问‘我父/弟/叔何在?’,我将何辞以答?”
大怂的韩某人都为此掩面而泣,驻马不前,大汉的任监军怎么可能毫无愧色!
“……”
面对这个不可否认的残酷现实,诸位军官默然不语。
不管是真的疼爱士卒,无法面对士卒亲人绝望的眼神;还是不把士卒放眼里,只是在做做样子,众人全皆俯首:
“监军仁爱。”
……
注一,罪当死,赎为庶人。
这就不得不提到富有大汉朝特色的赎罪制度了。
不谈武功爵那种纯粹是骗傻子钱的货色,只谈出塞作战的将军们。
众所周知,汉与匈奴一直都是互有胜负的,打胜了自不必说,封侯封赏一应俱全。
可问题出在打输了上面……
按照汉法,覆军、失期的将领都是要被处死的,不然无法对因他们而战死的士卒们交代。
尤其是李广这个打了一辈子匈奴,杀敌数和损失却几乎是1:1,杀一个匈奴狗就要死上一个汉军的家伙,按照汉法,他应该死上十几遍还不止。
不过,出于种种考虑(功过相抵、皇帝不想让他死),这种应该被处死的将领只要交够了赎罪钱,免除掉侯爵/官职,过上几年避避风头,就可以出任X将军,X校尉,继续领兵作战。
不可否认,这种赎罪制度让大汉朝积攒了一批作战经验丰富的出色将领,在对匈奴,以及各地割据政权作战之时,让汉军能够牢牢占据优势,例如李广、韩安国等。
但负面影响也不小,对法制的破坏,以及平白丢了性命的中下层士卒们有所怨怼……
只是大汉朝如日中天,对各地作战均取得最终胜利,强行压下了一切不满。
[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李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
[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
[将军赵食其,祋祤人也。武帝立二十二岁,以主爵为右将军,从大将军出定襄,迷失道,当斩,赎为庶人。]
[汉失亡数千人,合骑侯(公孙敖)后骠骑将军期,及与博望侯皆当死,赎为庶人。]
[将军苏建,杜陵人。以校尉从卫将军青,有功,为平陵侯,以将军筑朔方。后四岁,为游击将军,从大将军出朔方。后一岁,以右将军再从大将军出定襄,亡翕侯,失军,当斩,赎为庶人。]
[楼船将军亦坐兵至洌口,当待左将军,擅先纵,失亡多,当诛,赎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