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税改定策(1/2)
等方孝孺说完,朱允炆看向在沉思的官员,又对齐泰几人说到:
“诸位有没有要补充的!”
几人行礼推辞,夸了方孝孺一通。
“方先生回去,将其著书立作,虽然是外来之学,但有大用于大明者,我们要化为已用,传于子孙。”朱允炆说到。
众人又是一阵歌功颂德,方孝孺领命后,朱允炆才说到:
“现在来说下一个,有关题奏行文制度,还有什么问题么?”
“臣方孝孺奏请,臣请问陛下,是否请安贺表等奏本不用依制而写,臣观圣旨此等专列一类,没有规定按制而写。”又是方孝孺说到。
“嗯,此类奏本怎么写都可以,但朕政务忙时,不会看的。只会在休息时拿来欣赏,以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所以不拘格式,但要标清主题,不能夹带奏事,大多数朕不会看的!”
朱允炆说到,就得逼你们改。还得留点盼头,不然几十年白学了,会不会有人发疯。
“臣无异议,此等文制,有利于加快朝政施行,避免曲解上意,百姓亦能监督。臣为前行惭愧!”方孝孺跪在地上,一副自己犯了错了的样子。还接着说到:
“臣请陛下为诏令编码之事,下明旨于天下,此良策能避免政令遗漏冲突之事。有利于天下治理!”
朱允炆点了点头:“准。并将诏书分科编码,使天下咸知政令增减。”
“臣等明白。”众人领旨。
朱允炆看他们都不再言语,知道是在等税制大事!
“税制之事,你们也都知道了吧。黄先生,你再把昨天朕的想法说一边,大家议一下。”
黄子澄刚说完,坐在第四位的一品大员就转身跪地奏道:
“臣王纯请奏,陛下将所有税赋尽归于地税,日后地方以地税为主,那无地佃户、渔猎之人,岂不逐渐逃于鱼鳞黄册,臣恐覆前朝之事。有民亿万而朝廷不知!调用无门。”
朱允炆看着他,这么靠前,而且众人都等着他说话。应该就是户部尚书了。
“无地之民,再缴丁口之赋,岂非苛政。我们做好后,他们会自己将孩子上黄册的。以后,凡生子奖五斗粮,生女加一成。不入鱼鳞黄册者,不可远行,不可科举,不可入工,不可参军。只要你把不入黄册的出路都堵住,再有奖赏发下,都会入的。”
“臣明白了,但是其中会贪墨大增,各地经手钱粮过多,又自发雇佣徭役。臣恐到时候会出现强迫徭役,少发佣钱的祸事。比现在还恶劣!”王纯继续说到。
朱允炆心中感慨,朱元璋给建文帝留的文臣都是大浪淘沙剩下的的精华。要不是多留了一个超神的朱棣,建文帝做出一番事业轻而易举。
“实乃公忠体国之言。所以朕提大理寺,让大理寺选派人员到各省任职,其俸禄、升调皆由朝中大理寺所管,与地方无涉。以后还要加强都察院、刑部之责,三法司都会选派人员驻地方监察。若还有胆敢作乱者,现在改不改税他们都会作乱。那就只能靠登闻鼓了!”朱允炆看着王纯说到。
“陛下深思熟虑,臣不能及也!”王纯恭敬的说到。
是个做官的料,有脑子还会拍马屁,要是干活也给力,你就发达了。朱允炆看着他,又继续说到:
“户部也要增加人手,以后,各地税收由户部负责。税收入库记账后,再分发各地所用。但是不要急,慢慢来。一地一地展开!”
朱允炆起身环顾众人:“我们所有改制,都是为了子孙后代计!太祖高皇帝所制旧制时,天下刚归安不久,内有贼寇,外有强敌。其时其制是最好的。但现在天下休养三十年,国泰而民安,所以我们要开始为民减负,与民休息。但是不能操之过急,被奸人在中间坏朝廷大计。王安石之败,不在朝中君臣,而在地方官吏。所以我们现在所定之策再好,能不能执行下去,还是要看三法司下沉后运行如何。”
朱允炆一阵慷慨激昂发言,把自己改制与太祖的祖法都钉死政治正确。太祖祖法不施行,大明就过不了前三十年。自己不改制,百姓就多受罪。以后怎么办,不听我的就会像王安石一样变法失败。
“陛下行维新之政,必达雍熙之盛,为尧舜之君。臣等附骥左右,为陛下贺,为天下贺!”群臣在朱允炆说完后,开始整齐划一的拍马屁!
这是练过?朱允炆想挠挠头,雍熙是啥。
“接着说正事,户部先准备人手,从胡广之地开始,等大理寺人员筹备好后,户部同都察院和刑部一块下去收税!回去后,各部统计调派人员,将需要的缺员报上来。今年恩科,礼部昭告天下学子,要广招明经科、明算科、明法科。赐同近士出身。”朱允炆说着,感觉有点歪楼了。
“臣领旨,不知陛下新增明法与明算科,考题由礼部出,还请户部和刑部出。”站在最前边的大臣出来说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