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奏折制度(2/2)
四条理,一问一答,一事一议。再细分每条,如朕例,都编号记述。
五句读,一读一句皆列句读符号以断,段落另起。后附句读之符。句读不符者,记下。
六引援,说引用数据,事项等都要后附引援之处,以便查阅。
最后另起一页,书总结综述,亦需精炼。然后再书官职姓名,盖印以奏。
文官所写不依诏书要求,三次记下者,剥夺功名官身,重新科考。武官不需依此诏,以免被奸人陷害。但仍需述事简练,军事更不能繁冗。”
朱允炆说完递给小文官一个他写的奏本框架,一个句号、逗号、问号、引号,和阿拉伯数字对照表。
“题本每页末段尾许盖私章以断,避免被奸人暗害。有错字不得图污或改字,圈出另写即可,原迹清晰可见。总结中记数本折共错几字,予以免罪。
题奏封皮,公事用紫封,私事用蓝封,严格书写。兵灾等紧急奏事用红封或红字,可不依旨书写。请安、谢恩、贺表用黄封,可不依旨书写。
若遇危急之事,片瓦刻痕亦是正文范本,更当加急传输。此旨只对写题奏之人,凡欲依此旨阻滞奏事者,奸佞论罪。”
朱允炆看了看自己手里的笔记,感觉写的挺像那么回事。想了想,没什么了。
“你写一个范本给朕看一下,再起草诏书,尽量按照朕说的奏本格式写,使用白话。以后作为诏书格式。去写吧!”
“陛下,首页中第几折怎么论?是按照年计还是按照官职计?”官员一边书写一边问到。
差点脱口而出按年写。朱允炆想了想,按官职来写似乎更好呀。
“首页按本年论。奏未总结处列出,该员某职第几折,该员入仕共第几折。”
朱允炆想了一会说到,见小文官不再说话,看向徐辉祖二人。对他们说道:
“文官揍对需简练,武将也要改一改,军情更需紧急传递。于五军都督府外再设军机处,掌管全国驿站,驰驿。收集武官奏事,送于陛前,并发天子御令于各军。各卫所千户以上可奏事,百户可奏红封急事。准做闸铸锁,腊封密奏。
凡密奏,各级驿站必有编号,回执。军机处规定各地回执时间。每级驿站都要按时收到下一级驿站收发回执。直到密奏者收到天子于原密折上批注加印后,再上本回奏至御前为终。若密奏者失踪、陷敌、死亡等,需军机处着人严查,呈于御前,明旨而终。
除武将外,亦接文官、百姓密奏。文官按武将例传递,并可根据密奏文官要求,报于卫指挥司,派五十人保其安全。百姓密奏者,驿站提供密闸蜜蜡,乃至纸张代写。并可根据密奏者要求送于卫所,府衙等各衙门保护。
凡拦截、捉拿驰驿者,按谋逆论。其余细节军机处补充后明发天下。”
朱允炆看着纸条说完,又问道,“还有什么问题么。”
徐辉祖二人还未说话,文官就起来行礼说道:
“陛下,如此准上下密奏言事,恐臣僚不敢任事,人人自危,乃至以下挟上,混乱朝政。请陛下与朝中大臣,商议后再定夺。”说完趴在地上。
“魏国公以为如何?”朱允炆问到。
“回陛下,臣以为可。军机处不掌事,只管军中上传下达,军情如火,再加快也不为过。至于密奏奏事,挟上乱军者,军中自有七十二斩。臣以为非大事臣僚不敢密闸奏事,已上奏必是雷霆之动。”徐辉祖起身道。
“嗯,朕之臣工,岂惧朕广开言路。诏中加述,凡文武臣民,有罪者,定罪后可再辩以自陈。由大理寺或提刑按察使司发别官以审。凡罪三审而定,死罪以上由大理石审卷宗,报于陛前朱笔决生死。其余罪责由提刑按察使司复核,批决。”
“陛下仁明,天下万民之幸!但是现各省府已裁撤冗官冗员,此政必须大量官员补充,臣恐会导致政务纷乱,冤案多发,请陛下圣裁!”先是歌功颂德,又提出这么大个问题。
朱允炆仔细看了看趴在地上的文官,坐在御案上沉思,这个是现加的,昨天夜里没备案。
想了好一会,感觉差不多了,朱允炆道:
“提大理寺卿同六部,各省府俱提级同主政官,但主官只能本部升降,官至大理寺卿。不得转任六部或主政,不得丝毫干预政事。只负责司法判案及按举不法,不行缉拿审讯。由吏部举官,大理寺考核后认命。”朱允炆说完又看了看徐辉祖。
“大理寺系司法官可以投笔从戎,转军中司法官。另军中及军户犯事,地方司法转于军中司法官,有关地方人事者,可旁听上告,不得互相干预。”
“陛下圣明!只是如此官吏必将大增,与陛下和诸位大人所定精官减政之策相悖。”
“无妨,但一民得以伸冤诉屈,此政就不为过。”
“陛下仁圣!”行礼后,立即奋笔疾书,不一会起草了两份诏书,呈在御案前。
朱允炆仔细看着,原来叫周德,不知道忠奸,但是能力还行。忠奸就知道这几个人,该用还是得用。
“不错,加上执行时间,朝臣立明日起即实行,省府下月始考核,偏远地区有司议时。明年始各地均依旨考核。
这个司法官吏的就这样吧,先传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商议,再明发天下。
军方的这个诏书以后就不用翰林院写了,以后军机处招舍人起草就行。”
朱允炆看完示意周德去誊写正式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