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自封国主(1/4)
四月时,大魏使节牒云具仁威逼婆罗门去怀朔镇迎接阿那瑰返回柔然主持大局,这事婆罗门从头至尾就没有舒服过。最开始他想摆出一副大阵仗吓唬牒云具仁,强迫他行君臣之礼,间接承认柔然和大魏的国家对等关系。
事实上,大魏和柔然的关系一直很复杂。柔然部落的创立者郁久闾是鲜卑逃奴。柔然汗国的创立者社仑是大魏叛臣。柔然被大魏几次差点灭族灭国,死灰复燃后又不断骚扰劫掠。从拓跋焘拓跋弘两代皇帝北伐的战争结果来判定,大魏之于柔然,就是战胜国之于战败国,宗主国之于臣服国。一百年来,想混个关系较好的宗藩关系都混不上。直到正光年间,柔然和大魏还只是“通使关系”,连朝贡关系都算不上。柔然上两任可汗伏图和丑奴在位时,多次派大员到洛阳请求成为大魏的藩属。
伏图时,大魏朝廷给出的理由是:“蠕蠕远祖社仑(柔然汗国的开国可汗)是大魏叛臣,往者包容,暂时通使。”意思是:你们的首任可汗是大魏叛臣,蠕蠕一直在包庇他。让大魏捏着鼻子默认彼此成为宗藩关系,门儿都没有。暂时就保持外交使节往来吧。
丑奴在位时,先后派出三个使团,准备了大量的貂裘珍宝,祈求正式确立大魏与柔然的“宗藩关系”。当时还在主政的“灵太后”,一介女流给柔然的回复也是很霸气的,以“蠕蠕藩礼不备之意”不予允准。这个理由的真正含义是柔然嘴上说一套,背后做一套,还未从心理上做好当小弟的准备。
直到阿那瑰逃亡洛阳,大魏权臣元叉收受一百斤黄金,逼迫或者怂恿元诩给阿那瑰封王,确定为“戚藩”,关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中华朝贡体系中,藩属国和宗主国的概念和西方政治中的藩属国和宗主国关系是有本质区别的。
中华体系中的宗主国,是以中原为世界中心的。藩属国只是宗藩关系的一种,具体分为朝贡国、藩属国、附属国、服属国等。宗主国通过文化、经济、政治等方式来影响藩属国,不干涉藩属国内政,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上下级关系。这样的天下治理观念称之为“王道”。这种朝贡模式从汉朝开始延用到清朝。非中华的那种殖民方式叫“霸道”,与中华文明格格不入。
有了这个国家关系定义,就容易理解婆罗门何以要求牒云具仁以外臣身份叩见外国元首的小心死了。奈何牒云具仁怀着世界中心大国的使命感,除中国之外,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皆为番邦的心理优势,怎可能在柔然国主面前行君臣之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