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2/4)
郑和接过,笑道:“想必兴宁伯还不知道,咱家有幸得了姚少师的指点,虽未正式拜师,也要称兴宁伯一声师兄。”
姚少师?
恍了一下神,孟清和才反应过来,郑和说的是道衍和尚。
这么说,郑和已经同大和尚搭上了线,开始为某不-良-门派添砖加瓦?
想到这里,孟清和又拿出一封银子,权当恭喜郑和入道衍门下。
有未来的三保太监挡在前边,大和尚应该不会隔三差五找他探讨佛学了吧?
郑和接过银封,笑着道谢,随后取出一封书信,递给孟清和,道:“这是姚少师交代咱家带给给兴宁伯的。”
看着信封上苍劲的字体,孟清和无奈叹气,好吧,摆脱-不-良-门-派什么的,纯属白日做梦。
以道衍的性格,能用十年时间鼓动朱棣造-反,他这点抗压能力算什么?随着大和尚功力不断加深,早晚有一天破防。
当着郑和的面拆开信封,展开信纸,如果郑和好奇,孟清和不介意当练嗓子念出来。
大和尚请郑和带信,本意应该就是让永乐帝知晓。
功高震主,四个字的分量可不轻。
不想天子疑心,藏着掖着绝对是最蠢的办法,一切摊开才是聪明人所为。
永乐帝以道衍为太子少师,想是希望道衍能把这样的道理教给世子。可惜世子不受教,让他不断失望。当朱棣不再对朱高炽发怒,采取漠视的态度冷处理时,才是消磨掉最后一丝父子情分的开始。
朱棣是天子,也是父亲。
如果朱高炽不能想明白这点,注定他将来的道路会走得无比艰辛。
原本,朱高煦朱高燧也活走上岔路,但出了孟清和这个变数,兄弟三人未来的命运,全都蒙上了一层薄雾。
道衍的信不长,除了关心徒弟,大多都是督促孟清和认真学习,好好钻研《易经》。关于朝政,则是一句没提。
原因只有一个,没必要。
立皇太子和迁都的事牵扯住朝臣的多数精力,余下时间还要处理公务,整日里忙得不可开交。若没有兀良哈上疏请天子主持公道,其间涉及到大宁是否出兵的问题,许多人都快忘记兴宁伯这号人物了。
当然,被孟清和狠下面子的六科给事中不会轻易忘了他,但在当下,有比找他麻烦更重要的事。因此,孟清和的“悠闲”日子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道衍了解孟清和,即使不明白写出来,孟清和也能猜出其中深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