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上面有人(2/3)
这些利益集团,都不希望朝廷将目光聚集在这里。朝廷不定期派来巡盐御史,也全都被这些人给收买了。
可朝廷每年盐政岁入都在递减,又如何能不关注这里呢?
于是,倭寇在这些人的眼里,就成了分散朝廷注意力的最佳选择。
盐政岁入少了?那跟盐无关啊。那可是倭寇袭扰,把百姓、盐场捣毁了,才使得盐变少了。
派人查真相?那就派一批人,就收买一批人,甚至提前将朝廷内阁先打点好,这谁还敢往下查。
不知盐政得不到改善,驻扎江浙的军户也出了问题。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份贩运私盐,获利奇多。
再加上剿倭能带来大量的功名利禄,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养寇自重的现象。倒不是他们故意夸大倭寇,但这倭寇越剿越多,必有其纵容的一面。
有这么多利益牵涉其中,江浙这地方成了火炉。你凑近了烤火,可以取暖。可要是敢钻进去搅动,那就是引火烧身,自取灭亡了。
严强果真消息灵通,他凭借自己的关系,已是知道朝廷又要派人下来搅动江浙官场了。这次来人,还不知道是朝廷的意思,还是宫里的意思。但不论哪种,只需按照老规矩办就行了。
酒色财收买人心,然后巧立名目革故鼎新,实则是有钱人逢场作戏、官面上换汤不换药。
最后对百姓横征暴敛一次,有钱人的钱如数奉还,老百姓的钱三七分成。
什么?才给朝廷三成?
那是自然了,朝廷不配拿得更多。这样一套程序走下来,老百姓苦不堪言,而下来“革新”的人,却是盆满钵满,功劳簿上更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严强不知道的是,这一次来的人,不是那么好收买的,更是不稀罕穷人的钱。
昌平,杜修明一行回了冬瓜屯。半个冬天过去了,北国已是冰雪茫茫无际。
杜家修桥铺路的事情,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文庙之中一尊武孔圣人的雕塑还在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