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5(1/3)
意签字。但是他提醒他说,根据奥地利宪法,只有共和国的总统才有法律上的权力来接受这样一个协定和予以实施。因此,虽然他愿意吁请总统接受,他却不能担保。
希特勒叫着说道:“你必须担保!”
许士尼格说,他回答说:“总理先生,我可不能担保。”
[许士尼格后来说]听了这个答复,希特勒似乎失去了他的自制能力。他跑到门边去,打开门叫道:“凯特尔将军!”然后又转身过来对我说:“我回头再来叫你。”
这完全是恫吓,这位被纠缠苦了的奥地利总理大概并不知道这完全是恫吓,虽然他一整天都被提醒有这些将军在那里。巴本说,凯特尔后来说起,他闻声赶忙跑进去请示命令,希特勒却对他咧嘴笑着。希特勒笑着说:“没有命令,我只是要你来这里。”
但是在元首书斋外面等待着的许士尼格和施密特博士却上了当。施密特低声说,如果他们两人在以后5分钟内被逮捕起来,他也不会感到意外。30分钟后许士尼格再度被带去见希特勒。
[希特勒说]我已决定改变我的主意——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但是我警告你,这是你真正的最后机会了。我再宽限你3天的时间来实施这个协定。
这就是这位德国独裁者让步的程度,虽然最后草案的措词多少温和了些,但是,正如许士尼格后来作证时所说,所作的更动是无关紧要的。许士尼格签了字。这是奥地利的死刑执行令。
人们在胁迫下的行为视他们的性格而有所不同,商且常常是令人费解的。许士尼格虽然比较年轻,却是经历过无情的政治动[330]荡的老手,曾经眼看他的前任遭到纳粹分子的暗杀。他是个勇敢的人,这是很少人会怀疑的。然而,他在1938年2月11日在武装进攻的可怕威胁下向希侍勒屈服了,这在他的同胞们以及这个决定命运的时期的观察家和历史学者之间留下了一团未解决的疑云,屈服是否必要?是否没有别的出路了?鉴于英国和法国后来面临希特勒侵略时的表现,如果还有谁说,假如希特勒当时进军奥地利的话,英国和法国可能会来帮助奥地利,那未免失之轻率。但是直到那时为止,希特勒还未曾越出过德国边界,他也没有使他自己的人民和全世界为这种肆意侵略行为作好心理准备。德国军队本身也差不多没有作好战争的准备可以对付法国和英国的干涉。在几个星期后,由于伯希特斯加登“协议”的结果,奥地利将被当地的纳粹分子和德国的阴谋诡计弄得软弱不堪,使希特勒可以冒比在2月11日少得多的外国干涉的风险就攫取它。许士尼格本人承认,据他后来所说,接受希特勒的条件“只能”。意味着“奥地利政府的dú • lì的完全告终”。
或许他是因为受到严峻的考验而弄得有点晕头转向。在枪口下签掉了他的国家的dú • lì以后,他竞跟希特勒进行了一番奇异的交谈,其内容他后来记载在他的书里。他问,“总理先生是否认为目前世界上的各种危机可以用和平方式加以解决”?元首信口回答说可以——“如果听从我的意见的话”。于是许士尼格说[显然毫无讥嘲的意思],“当前的世界局势看来是颇有希望的,你说是不县”?
在这样一个时刻说这样的话,似乎是难以想象的,但这就是这个被打败了的奥地利总理说他自己说过的话。希待勒还有一个羞辱要给他尝尝。当许士尼格建议在他们的会谈公报中提一提他们的讨论重新肯定了1936年7月的协定时,希特勒喊道:“那不行!首先你得履行我们协议的条件。报上登的将是:‘今天元首兼国家总理同奥地利联邦总理在伯格霍夫举行了会谈。’仅此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