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txt下载) 分节阅读 61(2/3)
消息传到圣京,尚在病中的太宗深感形势严峻。特别是闻报几次交锋清军都已失利后,更加坐卧不宁。他即刻传令各旗兵马,星夜云集京师。第二天,兵马尚未到达,他就再也等不及了,传旨郑亲王济尔哈朗留守圣京,要自带人马去松山与洪承畴会战。
当时,太宗仍是流鼻血不止,多铎劝道:“万岁龙体欠安,区区洪酋何足道哉!臣等定可将其擒斩。乞请万岁在京将养,静候佳音。”
“洪承畴来势汹汹,此人文武全才,不可轻视,非朕亲征,难以放心。”太宗道出心思,“倘有一线希望,朕要收他为我大清国所用。”
豪格身为长子,更关心太宗安危:“前线风云多变,刀枪无眼,父皇每战又常冲锋陷阵,还是坐镇圣京为上。”
太宗面带微笑:“朕欲收洪承畴,惟恐闻朕将至而他预先遁逃。倘蒙天眷佑,敌兵不逃,朕将如纵犬逐兽般拾取,安有险乎?”
阿济格退一步劝谏:“万岁定要出征,亦当待大军毕至,鼻血稍止,再行出兵,还是暂缓为宜。”
“行军制胜,贵在神速,朕如有翼可飞,当即飞去,何言徐行乎!”太宗根本不听,“马古达,点三千马军,随朕立时启程。”
太宗擦了擦流出的鼻血,出大政殿跨上战马离开宫院。一待出德胜门,即快马加鞭,直向前线飞驰。由于赶路过急,太宗的鼻血一路流淌不止。随行太医用大剂量止血药,直到第三天才将鼻血止住。数百里路程,太宗星夜兼程仅用六天,于八月十九日傍晚到达松山附近的戚家堡。
松山城位于锦州与杏山之间,扼宁锦之咽喉,战略地位至为重要,为明清两军必夺之地,双方会战之焦点。洪承畴兵驻松山后,为确保安全,又派兵控制了城北的ru峰山这一战略高点。在山与城之间掘壕,使城与山相连。城内外分立七座大营,四万骑兵在山之东、西、北三面屯扎,互为掎角之势,相互皆可救援。
面对明军的部署,太宗将大军摆放在松山、杏山之间。自乌欣河南山直至海边,横截大路,绵亘扎营。二十日,后续人马陆续来到,太宗命清军自锦州至南海角挖掘三道大壕,深八尺,宽丈余,就将松山明军全都置于包围壕中,断绝了松山与杏山的通道,从而切断了明军自杏山提供的粮草供应。
洪承畴原以为清军必将全力夺取松山,只待清军进攻,他就可令祖大寿出锦州夹击,或可一战而胜。岂料太宗非但置锦州于不顾,而且也置松山于不顾,派阿济格突袭塔山,得手后趁潮落从天桥进攻笔架山,夺取了明军的存粮十二堆。消息传到松山,洪承畴与明军将领无不大吃一惊。
吴三桂先自慌乱:“皇太极好历害,先断我杏山粮道,又夺我笔架山军粮,岂非断我军生路!”
王朴也感到事态严重:“我军存粮仅可支撑三到四天,数日后军中无粮,就将不战自败。”
唐通提议:“为今之计,要全力打通杏山的通道,以杏山之粮,维系全军的生存。”
众将一时间七嘴八舌,呈现出惊慌失措的状态。洪承畴作为全军统帅,尽管心中也知大局不妙,但他决不能在部将面前显现出来,他要以沉稳来安定军心:“大家不要悲观失望,清军所为皆在我预料之中。以往皇太极一直围而不战,现下正可与之决战。明日即请马科、白广恩二总兵率军两万出击,直取杏山路上的清军镶红旗营地,管取一战成功。”
第二日,明军按洪承畴的部署出动,一万马军在前,一万步军在后,向清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冲击。马科、白广恩二人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将士们斗志大增,以赴死的心态呐喊着杀向清军大营。镶红旗清军约有一万五千人,在数量上稍居劣势,明军这样不怕死的冲锋阵势,使清军感到意外。双方厮杀一刻钟后,明军略占上风。眼看清军就要抵挡不住,太宗亲率一万马军前来增援。清军望见那象征皇帝身份的黄罗伞,全都欢呼起来,士气大振。而明军则气势转衰,经不住清军援兵的冲击,阵脚渐乱。
在松山城上观战的洪承畴等人,适才还为胜利消息所振奋,及见形势逆转,全都心凉了半截。吴三桂说:“洪大人,皇太极亲自参战,使清军转危为安,我军若想重占上风,看来也得大人效仿皇太极,率军增援,以鼓舞士气。只是刀枪无眼,会有风险。”
“吴总兵,你的意思是本帅贪生怕死不敢出战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