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5(2/2)
郭宁莲哼了一声,向里面走去。
第六部分喜歌哀歌一人唱第92节她的心立时枯萎了
郭惠呆呆地坐在窗前,面前放着一封信,她满面泪痕,傻了一样。
蓝玉的信几乎要了她的命。这封经过朱元璋斧正、润色,再由蓝玉誊抄,由朱元璋封缄,亲自派人送到郭惠闺中的信,对于花季少女来说,无异于一场寒霜,她的心立时枯萎了。
她整天泪流不止,茶饭不思,这可吓坏了丫头晓月,赶忙背着主子去搬救兵。
此时马秀英正在书房里陪着宋濂先生课子。
宋濂正给朱标、朱、朱、花炜等几个孩子上课。孩子们正在朗读《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宋濂用戒尺拍拍桌子,问:“朱标,你明白孟子的话是什么意思吗?”
朱标站起来恭恭敬敬地答:好天气不如好地方,好地方不如大家齐心协力。
坐在后面的马秀英微笑,又轻轻摇头。
宋濂说:“很好,但不完全。天时是时令、天气,地利是说地理位置形势,而人和不是只知同心协力,而指人心归向。”
朱标说他父亲带兵在鄱阳湖上大败陈友谅,这就是人和取胜。
宋濂表扬了朱标,说读书就该这样举一反三。说朱元璋不杀降卒,爱护百姓,因此深得民心,受到拥护,才节节胜利。
金菊进来,附马秀英耳畔低声说了句什么。
马秀英随她走出去。
马秀英见了郭惠的丫环晓月,以为她小姐找自己有事。
晓月说:“夫人快去看看吧,小姐不吃不喝的,一整天了,人像痴了呆了一样。”
马秀英一惊:“因为什么呀?”
“怎么问也不说。”晓月说,好像什么人捎来一封信,没看完就哭起来了。
马秀英猜,又必是与蓝玉有关,真是冤家!她没细问,便大步流星地向郭惠房子走去。
郭惠房中,风从半开的窗子吹进来,把信纸吹落地上,又呼啦啦地满屋飞起来。郭惠痴痴呆坐一隅,迟滞的目光望着窗外。
脚步声响了,郭惠也不回头。马秀英来到她身后,说:“惠丫头,走啊,我们去玄武湖划船,怎么样?”
郭惠无动于衷。
几张信纸刮到了马秀英脚下,她低头拾在手上,越看越紧张,终于变得表情凝重了,低低地说了句,“蓝玉真混蛋!”
马秀英把信折起,压在砚台底下,对金菊说:“走,把小姐扶出来,我们到外面去,别憋在屋子里。”
郭惠挣扎着不肯走,她对马秀英说:“你们别管我,我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马秀英说:“尽说傻话,你是为一个男人活着吗?他变心了,不要你了,并不损你什么,这是好事,这样朝秦暮楚的男人,不值得你这样。”
她和金菊生拉硬拖地把郭惠拖了出去。
泾江口成了恐怖的世界。部队逃的逃,走的走,更有不听命令的,大白天行抢,百姓吓得四处逃难。
街上到处是抢掠的大兵。码头上战船争相开动,营地里拆掉了帐篷,只剩了埋锅灶的残灰、三块石。这都是胡惟庸揭帖的功效,泾江口如汤浇蚁穴一样,乱了营,任何人对变成匪徒的溃兵都无约束力了。
李醒芳在经过十字街石牌坊时,看见了毛笔字写得很圆熟的揭帖,才明白为何局面突然失去了控制。
那揭帖是这样写的:
天茫茫,水茫茫,
皇帝死了不发丧,
灵柩偷运回武昌,
替死鬼儿留泾江……
李醒芳刚一走回租住的院里,立刻发现门前停着华丽的宫中大轿,十多个武装侍卫在门外等待着。他料定是达兰来了,忙向正房走去。
他当然不会知道胡惟庸正张网以待,而猎物正是达兰。
不远处,胡惟庸带领着他的十几个人隐蔽在十字路口处,他们也都穿着陈友谅军的军服,全副武装。
李醒芳一迈进门槛,一直站在客厅里的达兰惊喜地迎过来,似有千言万语要说。
达兰已是行色匆匆了,怀里抱着装玉玺的匣子。她连坐都没坐,说:“我马上要上船走了。我希望你跟我走。”
“不了,”李醒芳并不感到突然,他冷静地说,“我们就此分手吧,望你能保重。”
达兰眼里含着泪,说:“谈什么保重?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但我决计不躲不藏,不管陈友谅对别人怎样,他对我是百依百顺,别人都可以骂他,惟我不能,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吧。”她那悲伤至极的脸庞,蕴藏着凄凉的美。
“可惜呀,”李醒芳心里一动,长叹一声,说,“如果日后你有了难处,就去找我,我好歹是你的朋友。”
“谢谢,”达兰的泪水流了下来,说:“我再恳求一次,跟我一起走吧……”眸子里闪着炽烈的光。
这时,楚方玉及时地从里屋走了出来,她不能不出来救急了,她说:“这位是达兰皇后吧?”
达兰惊疑片刻,问:“这位是——”
李醒芳说:“是我的文友,江南女才子,楚苏的楚,楚方玉。”
“我知道,我知道,”达兰的心一下子凉了,她说,“我看过你的《南国赋》呢,真有文采,更想不到是这样一位美女。”她看了一眼李醒芳,似乎明白了一切,她说:“就此别过了,也许是天人永隔了。”说罢,泪水哗哗流下。
楚方玉说:“请不要悲伤,愿冥冥之中的神护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