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3/4)
近卫第二期内阁,是日本历史上最不稳定的短命内阁之一。仅仅一年,内阁就进行了3次大改组。而东条英机的地位倒是巩固的,他飞扬跋扈,一任陆军大臣,就成了左右朝政的核心阁员。
1940年是世界局势急剧动荡的一年。希特勒在鲸吞了波兰之后,又于5月10日在西线发动了闪电战,低地国家陷入一片慌乱。4天后的黄昏,荷兰总司令投降。次日一清早,刚上任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从梦中被来自巴黎的电话吵醒。“我们战败了!”法国总理雷诺惊呼道,“我们被德国打败了!”两星期后,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尔德三世不顾他的政府的劝告,宣布投降,并拒绝到英国避难。不到一个月,法国投降,英国也危在旦夕。
希特勒的“赫赫战功”使日本军部东条一伙大为陶醉。他们认为千载难逢,法国已经败北,英国也在为存亡而战,此时不进兵东南亚夺取石油和其他急需的战略物资,还待何时!甚至几个月前,还担心对华战争失败的一些人,眼看着希特勒在欧洲的突然走运,不禁垂涎欲滴,一心想拿到东南亚的资源。
7月底,平沼内阁垮台,近卫公爵在皇室的举荐下重新参政,第二次组阁。内阁中两个要缺由两位锋芒毕露的人物充任。一位是能言善辩的外交家松冈洋右,他是一位堂·吉诃德式的人物,遴任外相;另一位是东条英机将军,遴任陆军大臣。
东条英机心毒手狠,果断专横,故有“剃刀将军”之称。由于他在中国东北和华北的侵略战争中“功勋卓著”,深得天皇和日本统治阶级的赏识。东条虽然是一个法西斯狂徒,但他反对“下克上”,所以他在“二二六”事件中与其他那些摇摆不定的将领们不同,他立即通电宣布满洲处于紧急状态,从而粉碎了任何同情性叛乱。因此,他赢得了军方保守派和害怕再次发生流血叛乱的文官的敬重。
松冈洋右却是另一种类型的人物。他虽然足智多谋,但浮夸外露,好冒险,办事凭直觉。他口若悬河,有“五万言先生”之称。此人言行不一,经常出尔反尔。在国际开会辩论日本侵占中国东北问题时,他像老鼠一样蹑手蹑脚地溜出会场。他那修剪得像枪弹一样的脑袋,八字胡子,玳瑁边大眼镜,矮矮的个子,像个马戏团的小丑,以及他的戏剧性的表演,给各国使团和新闻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松冈的童年也与一般大臣不同。他出身并非豪门贵族,13岁就飘洋过海,被他的叔父扔在美国海岸上,要他自谋生路。俄勒冈州波特兰一家美国人收养了他,在尔后成长的年代里,他发奋自强,刻苦读书。他做过工,当过听差,为了赚到学费,甚至临时做过仆人。在俄勒冈大学毕业后,他在美国工作了3年,然后回到了日本,由于聪明伶俐,善于活动,一举成名,当了南满铁路的总裁,成了日本政界、财界的显赫人物。
松冈性格怪癖,故弄玄虚,经常说一些与他的信仰相反的话。他的想象力丰富,很少解释他所想象的事情,即使解释也是一场滑稽的问答戏,弄得大家都糊里糊涂,连那些认为他是日本俊杰的人士也为他玩弄外交游戏而焦虑。他一再向同僚们保证他是亲美的,但讲起美国来却深恶痛绝;他口称不相信法西斯德国,却向希特勒献媚;他标榜反对军国主义,却发表主战言论。无怪乎有人称他是一位神经不正常的“智力体操运动员”。
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刚成立4天的近卫内阁就一致通过了一项新的国策。这项国策的基本目的是实现日本的霸权,也就是说,建立在日本领导下的“大东亚新秩序”。为此,对内必须实行全国总动员,加紧扩军备战,实行军事计划经济;对外,要与德国、意大利签订三国条约,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也要设法与美保持“和解”;对华,加强诱降,促进蒋汪合流,争取尽早解决中国问题。总之,要趁欧战之机,日军开进东南亚或更远的地方,攫取战略物资,掠夺英、美的殖民地。
这项“勿误良机”的国策,是东条一伙炮制出来的。他们说服了近卫首相和内阁中的其他文官,使这些人相信,在混乱的现代世界上,这是日本“求得生存的最后希望”。在他们看来,法国战败了,英国在为自己的生存战斗,印度支那的橡胶、锡、钨、煤和大米“是丢在街上只等人去拣拾的宝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