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09(2/2)
也遂神情激动的看着成吉思汗,有些苍白的脸色显现出娇艳的红晕,美丽的睫毛上挂着点点泪水,双眼流露出兴奋,渴望,以及发自心地的喜悦!
一边的阿刺海别吉极极力想忍住,可当看到成吉思汗地那一刻起,再也忍不住,失声喊了声:“父汗!”泪水顺着脸颊刷刷落下!
一脸疲惫,汗迹未干的成吉思汗望着她们,眼中的激动一闪而过,平静的吩咐忽必来:“给她们连匹马!”
话音刚落,就转过脸去,举臂高呼:“永不言败,战则必胜!”
“永不言败,战则必胜!”
“永不言败,战则必胜!”
蒙军战士群起呼喊高震天空,一边的耶律楚材神色复杂的看着成吉思汗,他真的做到了,他真的赢了赵昀,救出王妃和公主。
呼喊方停,成吉思汗对着温泉山地方向看了一眼,转脸看向一边的八思巴,道:“这次辛苦大师!”
八思巴温和的一笑,没有说话!
成吉思汗也没介意,猛然高喝道:
“我们走!”
说完,掉转马头,离开大散关,向着东边奔去,身后的战士滚滚相随!
不到半个时辰,大散关内的蒙军撤退地干干净净!
师义刚刚恢复南关城墙,孟珙就率领联合兵团地骑兵赶到,进驻大散关!
一个时辰后,沿途数次遭遇蒙军阻截的岳风和望雪也率军赶回。
黄昏十分,岳雨也率大军赶到!
大散关雄兵云集,蒙人逃之夭夭!千多字地大散关奇袭战,可是感觉不怎么好,似乎宋军太过凄惨,自己都看的有点郁闷,所以改成这样,以后平凡想在涉及到宋军主力的重大损失时,就简略的描述一下,不再写的那么血肉横飞,死伤惨重,毕竟宋军是主角,个人感情也是偏向赵昀,如平常一般的描述,有些不太好!要是昨日那章的场景发生在宋军身上,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那种蹂躏的痛快来的。
憂幽書萌uUtXT。COM铨文自板月牍
第十六集第一章褒斜古道字数:6163
秦岭太白县,褒水河边!
十多个蒙古人和数名道士站于河滩一侧,目光急切的看着西边方向。另有两人一人坐,一人站的独占一边,观其风采气度,其地位明显高于其他人。
其中坐着那位也是个道士,面色枯瘦,身材干瘪。但却坐立的极为挺直,看上去甚至有种僵硬石化的感觉,好像从亘古以来就坐在这里,一直没有移动过。
站着那位,一身蒙古装束,却高鼻深目,是个色目人,正是成吉思汗的外交使节镇海!
此刻他的脸色也极为焦切,不住的看着西边,几次看向那个道士,见他闭上双眼,始终一幅冷漠泰然,不为所动的样子,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得继续观望。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就在镇海几乎已经失去耐心的时刻,前方突然出现几个蒙古游骑。看到他们,镇海脸色一喜,未等他有所动作。一边的数个蒙古人已经迎过去!
几人一阵寒暄,随即一名游骑转身离去,剩下的几人也不过来,散布开,监视着其他方向。
很快,大地产生一阵轻微的抖动,随即剧烈的轰鸣奔腾之声席卷而来,黄尘弥漫中,滚滚铁流奔涌而至。数以万计的马蹄声,践踏的耳膜隆隆作响。在离河滩大约数百步的时候,漠然而止,两边一分,数十骑越众而出。
为首那人头发花白,身躯雄伟,不是成吉思汗又是谁?
一直闭着眼睛的道士不急不徐的睁开眼睛,速度很慢,却带着一种淡然和自若,恰在成吉思汗停下瞬间。他的眼睛完全睁开,悄然站起,正如一棵枯木,放于这河滩边丝毫不起眼,却和眼前的一切融为一体,虽无任何气势,却让人感到丝毫不弱于携带奔腾气势而来的成吉思汗。
策马立于道士前。成吉思汗目光灼灼地看着他,突然下马。对着这名道士深深抚胸:“多谢真人相助,救我数万战士!”
道士脸色丝毫未变,淡淡开口:“大汗无需客气!”声如雷鸣,洪亮惊人。
成吉思汗微微颔首,不再客气,转而看向镇海。
镇海连忙上前,抚胸行礼后。拿出一张羊皮递给成吉思汗,道:“大汗,道长所示之路,的确可通行大军!这是四王子的回复!”
成吉思汗接过羊皮看了会,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满意的看看镇海,转而望向身后的战士,脸上露出百感交集的神色。
几十万人马攻打利州,如今收敛所有残余,所得不过六万多点。不足七万,损失之大,比之昔日地十三翼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着之失,半生心血几乎尽毁,如此惨重的损失,岂能无动于衷?
一旁地耶律楚材见他如此,到没打搅他。直到此刻,他才真正理解和孟珙一战后,蒙古一方损失巨大,成吉思汗为何说赢了。不是说他赢了孟珙,而是说他真正的调动了宋军。让宋军按照他的意图去了东边。撤走了原本堵截秦岭终南山的兵力,给了蒙古一线生机。
想到这里。他看向面前这个道士,眼中露出叹息,为何自己就没想到大汗有这招伏棋,妄自担心这么长时间。
“楚才见过长春真人!”耶律楚材对着道长微微一礼,“活命之德,不敢或忘!”
道士,也即是长春真人,对耶律楚材似乎很欣赏,眼光柔和了许多:“天道无常,既然降下贫道以助大汗,足以说明天不欲绝,贫道只不过顺天行事,岂敢贪功!”
耶律楚材也微微一笑,颔首应是,随口问了一句:“不知道长所示之路,是否有所来历?”
长春真人余光之中,却见成吉思汗也露出倾听的表情,沉思片刻,才淡然道:“秦岭之地,又名终南山,山高险峻,道路难行,却有一山谷贯穿南北。谷南曰褒,谷北曰斜,自战国起,就有人在山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踵继,多次增修,后人命名为褒斜道。汉武之时,发天下工匠,大加修造,绵延近五百里,甚至有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美誉。三国时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二次讨伐曹魏,就是取道褒斜。
只是秦汉以后,褒斜道一直时通时塞,历代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