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1(1/2)
说这是沈忠仁作出来的调整,可谁都知道,做出这样的调整必须是皇上同意的,所以郑勋睿在翰林院的地位迅速得以提升,应该说他比陈于泰差不了多少了。
杨廷枢恭喜了郑勋睿,可郑勋睿自己却不是很在意,若是按照常规发展下去,参与制诰文书的事情,三五年之后,他很有可能进入六部,或者是都察院,一个左右佥都御史的官位是跑不掉的,那可是正四品的官阶,要知道他那个时候的年纪,也不过二十出头。
朝廷之中的争斗,郑勋睿隐隐有所了解,这样的地方,的确不是他能够呆的地方,就算是十年之内成为内阁大臣,他也做不了任何的事情,唯有在权力博弈之中周旋,大明的问题,已经深入骨髓,绝不是他一个人所能够解决的。
七月初五,沈忠仁和郑勋睿再次来到乾清宫。
这一次讨论的事情,是举荐内阁大臣的事情,也称之为会推内阁大臣,崇祯元年曾经举行过的枚卜大典,就是这样的形式,朝廷四品以上的官员悉数都参加会推。
此次可能被推荐的人选,说来与郑勋睿有着直接的关系,就是被火速提拔为詹事府少詹事的姚希孟,姚希孟本来是从六品的左赞善,直接被提拔为正四品的少詹事,这表明了皇上的态度,诸多的文武大臣也是能够看出来的。
之所以会推内阁大臣,是因为原内阁大臣袁崇焕被磔杀之后,位置一直都是空缺的。
讨论如此重大的事情,要郑勋睿参加,让众人对他刮目相看。
进入乾清宫的时候,郑勋睿的内心是异常复杂的,他与姚希孟之间有着亲戚关系,但是却格格不入,到如今,文震孟和姚希孟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缝,可以说姚希孟是完全偏向于东林党的。
若是姚希孟成为了内阁辅臣,直接收益的就是张溥和吴伟业等人了,吴伟业无所谓,这段时间在翰林院,和他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但张溥就不一样了,可以想象,一旦张溥回到京城,进入到朝廷之中,将是他的死对头。
可参加这样的讨论,郑勋睿不能够随便开口,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他需要提出明确的理由,否则就是胡言乱语,会遭受到训斥的,他进入翰林院不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对朝廷大臣根本不了解,更不用说对姚希孟了。
更加要命的是,皇上是看上了姚希孟的,想在讨论的过程之中,提出来反对的意见,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内心里面,郑勋睿是绝不愿意让姚希孟得到提拔的。
会推刚刚开始,左都御史陈于廷就举荐了詹事府少詹事姚希孟,理由是很充分的,什么中正直爽,什么学识不凡,什么为人清廉等等,陈于廷说完之后,不少人跟着附和,认为姚希孟是很不错的。
皇上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来对这样的推荐很是满意。
殊不知这个时候,反对的声音出现了,内阁辅臣、吏部尚书闵洪学坚决表示反对。
郑勋睿感觉到了头疼,这次的会推,好像变成了周延儒和温体仁之间的较量。
陈于廷是周延儒一边的人,闵洪学是温体仁一边的人,既然两边开始了博弈,那肯定不会客气,你赞成的我就要反对,反正不会让你得逞,至于说皇上赏识的事情,暂且放到一边。
闵洪学的态度非常坚决,理由一样充分,根据吏部对官吏考核之意见,姚希孟为官这么多年,没有提出什么真正的意见建议,能力堪忧,这样的人不能够成为内阁辅臣。
双方的争执就此展开。
这样的争执是毫无意义的,争来争去,根本就不是为了朝廷考虑。
皇上终于忍不住了,开口询问内阁次辅徐光启的意见。
徐光启在内阁之中的份量很重,很多时候可谓是一锤定音,可惜因为过于操心登莱新兵训练的事宜,导致身体出现了问题,一段时间甚至不能够上朝了,曾经写出了辞呈,可皇上没有同意,说是朝廷有重大的事情讨论,请徐光启参加,其余的小事情就不要麻烦了。
这一次徐光启的态度,让皇上颇为失望,因为他说一切凭皇上做主。
周延儒和温体仁之间的争斗,徐光启岂能看不出来,他无心也无力卷入到这样的争斗之中去,他已经是七十岁的人了,早就看穿了一切,身体每况愈下,除了关心登莱新兵的训练情况,其他的事情基本都不过问了。
“郑修撰,说说你的看法。”
郑勋睿本来是站在最后面的,丝毫的不起眼,这表示他没有发言的权力,会推内阁大臣毕竟是朝廷四品以上官员的事情,他来参加,等同于观摩。
想不到皇上这个时候点他的名。
郑勋睿慢慢走出列,来到了前面。
“皇上,臣对姚大人不甚了解,无法评价,可臣对会推阁臣有看法。”
四周迅速安静下来,看着郑勋睿,没有人想到郑勋睿会说出来这样的话语,这会推阁臣可是皇上亲自提出来的,谁要是反对,那就是对皇上不敬,难道这个郑勋睿,头脑出问题了。
“阁臣乃是朝廷柱石,关乎朝局之安稳,若是用人不当,造成之危害巨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