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5(1/2)
。
董其昌的敬业,让其他的考官也不敢疏忽了,阅卷的速度加快,但挑选出来的文章,含金量高了很多。
到阅卷的第五天,董其昌看到的文章,的确是好文章了。
副主考魏呈润一样的认真,挑选出来的文章,他要过滤一遍,接着给主考官董其昌,对于录取哪些举人,他也是有建议权,有些时候甚至是有决定权的。
一切都要靠文章来说话。
从阅卷的第六天开始,就是录取举人的时间了。
到了这个时候,董其昌、魏呈润和十名同考官,进入到冲刺的阶段,每一篇被挑选出来的试卷,或者说是文章,他们都要在上面署名,以备今后查阅。
董其昌的桌上摆着十份试卷,这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文章,毫无疑问,南直隶乡试的解元,将在这十篇文章之中产生。
略显疲惫的董其昌,看了看下首正在仔细看文章的魏呈润,慢慢开口了。
“魏大人,本官之意见,这十篇文章,悉数都可以被录取,乡试之解元,也在这十人制里面产生,不知道你对此有无异议。”
“下官没有异议。”
“很好,这篇文章你仔细看看,本官已经看了三遍,此篇文章,从尧舜禹汤,一直说到我朝的朱熹,大胆做出了评价,特别是这段话,本官特别赞赏,西汉文章,如子云、相如之雄伟,此天地遒劲之气,得于阳与刚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刘向、匡衡之渊懿,此天地温厚之气,得于阴与柔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仁气也,这是对古今文章之总结陈述,殊为难的,而且后面还结合到朝政,提出了天下事履而后之艰辛,有所谓而不敢言,贪位之私心,不务其本而徒言其末,苟且之学,如此将学识和为政结合,让人为之一振啊。。。”
这篇文章,魏呈润早就注意到了,他当时的印象就是这篇文章隐而不发,在朝廷允许的范围内,对古今学术进行了概括总结,而且假借孔孟之口说出来,将四书五经之中的典故,与自身的观念巧妙结合,是非常难得的。
不过其中唯一的问题,就是在借古喻今方面,渗入了自身的一些认识,有些认识在四书五经之中是找不到的,这也是不符合八股规矩的,若是说这篇文章中举,那是没有一点问题的,但是要确定为解元,那还要考虑。
“大人之意思,下官明白,此篇文章,下官也仔细看过,的确很不错,不瞒大人说,下官也看了三遍,此篇文章中举是没有问题的,排名靠前更是没有问题,若是大人有其他方面之决定,下官还是要进言的。”
“魏大人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就是。”
“文章好,文笔好,立意好,这个学子学识丰厚,的确不错,只是八股之要求,不能够出现学子个人之认识,所有观点都必须是引经据典,如此才算是符合要求的,文章之中有句话:先王之道,所谓修己治人、经纬万汇者,何乎归,亦曰礼而已矣,这句话说的不错,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典故之中,并无此类之说法,这样的观点认识,可以在其他的时候表露,但不应该在乡试文章之中出现。”
董其昌看着魏呈润,好半天才开口。
“魏大人,古今圣贤,其观点认识为什么能够传承至今,还不是敢于提出自身之认识,若是都按照规矩来,什么都不说,那还有什么经典传承,本官是不喜欢朝廷之中那些繁琐事情的,可也看出皇上为了大明江山,殚精竭虑,皇上求贤若渴,若是你我阅卷之时,还是按照老规矩,不允许学子提出任何的观点,试想这样的人,就算是参加殿试,不也是中规中矩,又如何能够承担大任。。。”
魏呈润少有的低下头了,尽管董其昌的话语说的很是隐晦,可其中隐藏的深远,让他嗅到了什么东西,想想崇祯元年的时候,皇上推行枚卜大典,在朝中会推内阁大臣,开创了古今之先例,这岂不是说明皇上求贤若渴。
难怪董其昌这一次乡试如此的卖力,简直就是拼上老命了,要知道董其昌已经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七十五岁的年纪,每天看那么多的文章,根本就吃不消的。
良久,魏呈润抬头了。
“大人之意,下官明白了,大人是主考官,解元理应由大人决定,下官只是谈一谈自身之认识,若是有不妥的地方,大人尽可以直接指出来。”
“魏大人,你客气了,你我同位内帘官,观点自然是要统一的,否则这名次公布出去了,再行出现争议,那就不好说了。”
“下官明白,下官同意大人之决定。”
董其昌站起身来,活动活动筋骨,慢慢走动了几步,长时间看文章,身体常常发麻,必须要站起身来活动一下,他内心已经做出决定,这篇文章,至少排名靠在前面,至于说最终名次的决定,还要看后面阅卷的情况。
八月二十五,阅卷的第十天,也是最后一天,所有的试卷都看过了,当然重点还是第一场考试的八股文,这个规矩董其昌也是同意的。
一百五十人的录取名单,基本确定下来,所有同考官和副主考魏呈润都署名背书了,接下来就是确定解元的事情了,应该说录取的名额不会变化了,接下来就是誊抄和封闭所有试卷的时间,乡试解元的文章,还要送到京城礼部去备存。
董其昌一直都在思考,三篇文章放在他的面前,解元也在其中产生,副主考和同考官不会有任何的意见,最终的决定权在他的手上。
思索良久,这个时候无人会打扰他。
董其昌拿起了其中的一篇文章,翻开北面背书的地方,魏呈润等人早就背书了,他拿起桌上的毛笔,在后面写下了第一两个字,然后慎重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到了七十五岁的年纪,还能够主持一次南直隶乡试,这应该是莫大荣耀,可一辈子都回避政治的董其昌也明白其中的奥妙。
第六十六章发榜
九月初一是乡试发榜的日子。
这也是一个非常隆重的日子,乡试不同于县试和府试,一旦中举,就意味着真正进入士大夫的阶层了,诸多的权力也可以享受,包括免去部分赋税等等方面的优惠,所以学子对乡试非常看重,乡试中榜是读书人一生之中的重大事情。
一大早,应天府榜棚四周就围满了密密麻麻的人,其中既有参加乡试的学子,也有学子的家人,最里面是唱榜人,高声宣读中榜举人的名单,每一个中举的人,不管是本人还是家人,在证实中举之后,都会给唱榜人一些报酬。
随着发榜的开始,应天府的衙役也开始到中举的举人家中报信了,外地中举的举人,都住在客栈,有具体的地址,直接找去就可以了,九月初一这一天,参加乡试的学子不会出门的,要么就在家中呵呵客栈之中,要么就是在发榜现场。
当然得知自己中榜之后,举人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家,或者回到客栈,必须要给报信之人打发,这是规矩。
郑勋睿还是呆在家里,没有到应天府衙去,但这一次他的心情不一样了,乡试意味着什么,他也是清楚的,对他今后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他等不起,若是这一次乡试落榜,等到三年之后,恐怕很多事情都晚了。
郑凯华、郑锦宏和洪欣瑜三人骑马前往应天府衙,最为着急的是郑凯华,寅时就起身了,催促郑锦宏等人出发,其实发榜的时间还在辰时,完全不用着急,但经历两次发榜的郑凯华,知道去晚了就看不到红榜了。
三人寅时三刻就出发了,赶到应天府衙外面,不过卯时一刻,让三人傻眼的是,府衙外面已经有大量等候的人了,这些人大都是外地的考生,发榜的前一晚上根本睡不着,索性来到这里,等候发榜。
不仅仅是挤不到前面去,就连拴马的地方几乎都没有了,洪欣瑜好不容易找打一个马桩,三匹阿拉伯马同时栓在这里,肯定不安全,最终他只能够守住三匹骏马,郑凯华和郑锦宏两人去看红榜。
府衙外面很是安静,尽管有大量的读书人,但很少有人说话,大家都是在默默等待,就连前来看榜的家人,也是默默等待,那些熟悉的学子,见面之后,也就是点头示意,不会在一起谈天说地的。
这样的气氛是能够传染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