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3/3)
正月十九,所有农户都还沉浸在春节气氛之中的时候,郑家的所有人,以及所有的佃户都动作了,郑勋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就是耕地,深翻耕地达到二十公分,需要耕田三次,其次就是大量的搜集农家肥,每亩耕地需要四百石农家肥,可以多,绝不能够少。
趁着天气晴好的时候,郑勋睿将所有玉蜀黍的种子,全部摊开在阳光之下暴晒,这令郑富贵大为吃惊,可事已至此,他也没有办法了。
育苗是不成立的,过于的耗费劳力了,没有薄膜,目前还做不到,郑勋睿只能够采用直接栽培的方式了。
穿越之前,他曾经在乡镇工作,深入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种植玉米和番薯,因为亲自操作过,对所有种植技术是熟记于心的,这个时候运作出来,得心应手。
这个时代种植玉蜀黍和甘薯,产量不可能与后世比较,一是没有薄膜,二是没有化肥,三是种子无法挑选,后世玉蜀黍的产量,每亩可以达到一千六百斤以上,折合为八石的产量,番薯的产量,可以达到每亩七千斤,折合三十五石的产量,郑勋睿不敢有那么大的雄心,能保证一半就不错了,也就是玉蜀黍的产量达到八百斤,折合四石,甘薯的产量达到三千斤,折合十五石,按照这个产量折算,玉蜀黍和甘薯将产生出来惊人的财富,要知道崇祯年间最缺的就是粮食。
当然郑勋睿还没有想到改变什么,此时他唯一想到的就是家里需要赚钱,灾荒马上就要到来,商贾大量需要粮食,到时候这些粮食可以卖出去高价钱,郑家可以瞬间暴富。
正月底,甘薯种子全部种下去,同时四百石的农家肥,全部都施下去了。
二月初,玉蜀黍种子全部种下去,四百石的农家肥也跟着施下去了。
种植的核心技术,只有郑富贵和郑勋睿掌握,那就是如何的挑选种子,以及如何给甘薯切块,郑勋睿非常自信,这样的技术,包括福建等地的农户都是不清楚的,郑勋睿掌握的播种技术,那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总结,产量自然不一样。
郑富贵对于种植的核心技术是绝对保密的,他曾经和郑勋睿两人通宵的忙碌,不要任何人插手,包括郑凯华。
郑勋睿之所以没有将核心技术告诉郑凯华,是郑凯华的年纪太小了,稍微不小心就可能泄漏秘密,对他今后的安排,可能产生影响,如今的郑勋睿,可不是救世主,他首先要让自身强大起来,然后才能够去做其他的事情。
大半个月的劳作,正月二十还要到县学去,郑勋睿是累的苦不堪言,眼看着瘦下去,但是巨大的希望支撑着他,南方粮食的价格,已经涨到每石三两银子,今后还要上涨,种下去的玉蜀黍和甘薯,就是白花花的银子。
郑富贵回家之后,忙碌田地里面的事情,断断续续听到马氏说到了家里的变化,其实他早就发现了,家里的所有人,都听郑勋睿的,这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郑凯华在家里地位出现显著改变,郑富贵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两兄弟之间能够团结,这是天大的好事情,至于说郑锦宏与玉环之间的婚事,他有些吃惊,但听到郑勋睿说出来的理由之后,他释然了,由衷的高兴。
看着郑勋睿如此的忙碌,郑富贵是非常心疼的,毕竟才十五岁的年纪,若是在官宦之家,郑勋睿的任务就是读书,可是如今的郑勋睿,累死累活的,真的是做牛做马了。
尽管读书不行,可是对于郑氏留下来的家训,郑富贵还是记得,闲暇之余,他专门去拜祭了祖先,恳请祖先保佑郑家,保佑郑勋睿,在他看来,郑勋睿已经是郑家最大的希望,也许光宗耀祖这个重任,将在郑勋睿的身上出现。
郑富贵其实是最辛苦的,种田的事情他会,是一把好手,很多时候他亲自指导佃户应该如何的种植,他对于郑勋睿做出的每亩田给佃户一石粮食的决定,感觉到不理解,家里投入了这么多的银子,还要给佃户那么多的粮食,会不会是赔本的买卖。
不过这个决定,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佃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不折不扣的执行所有的种植技术要求,绝不偷懒。
种子全部播种完毕之后,郑富贵和郑勋睿两人算了一次账。
此次的开销是明确的,购买种子花销二百两银子,沿途生活开销十五两银子,租赁耕地五百两银子,其他开销五十两银子,拿出来的银子达到了八百六十五两,此外还有七百五十两银子,需要在秋收的时候付出去,每亩田给佃户一石粮食,折合算起来是三千两银子。
也就是说所有开销达到了四千六百两银子。
平摊到每亩地上面,接近四两银子了,况且其中还有自家的五百亩耕地。
要知道现如今的耕地,亩产全部算起来,也就是六两到七两银子左右,这是包含所有的收入在内的,也就是说,此次的投入过于的巨大了,若是不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