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3(1/2)
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很节约,把省下的钱尽量帮
助部下。他还奖励耕作,招纳新归附的人。即使是跟自己关系疏远和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
样热情地对待。生地的百姓都很拥护他。
有一次,祖逖举行宴会招待当地父老。人们高兴得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有些老人流着
眼泪说:“我们都老了,今天能够在活着的日子里看到亲人,死了也可以闭上眼睛了。”
祖逖一面操练士兵,一面扩大兵马,预备继续北伐,收复黄河以北的国土。哪儿想到昏
庸的晋元帝对祖逖竟放心不过,怕祖逖势力太大了不好控制,派了一个戴渊来当征西将军,
统管北方六州的军事,叫祖逖归他指挥。祖逖辛辛苦苦收复失地,反而受到朝廷的牵制,心
里很不舒坦。
不久,祖逖听说他的好友刘琨在幽州被王敦派人害死,又听说晋元帝跟王敦正在明争暗
斗,心里又是忧虑,又是气愤,终于得病死了。豫州的男女老少听到祖逖去世的消息,像死
了自己的亲人一样伤心。
祖逖虽然没有完成恢复中原的事业,但他那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一直被后代的人所传
诵。
上下五千年
120陶侃运砖头
祖逖死后,东晋王朝接连发生几次内乱。晋元帝想抵制王氏势力,王敦起兵攻进建康,
杀了一批反对他的大臣。元帝的儿子晋明帝即位后,王敦又一次攻打建康失败,自己病死
了。到了晋成帝(明帝的儿子)的时候,历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峻起兵叛变,攻进了建
康。东晋的一些大臣束手无策,后来依靠荆州刺史陶侃出兵,花了两年时间,才平定了苏峻
的叛乱。
陶侃在王敦得势的时候,本来是王敦的部下。那时候,陶侃立了战功,做了荆州刺史。
有人妒忌他,在王敦面前说他坏话。王敦把他调到广州。那时候,广州还是偏僻的地区,调
到广州实际上是降了他的职。
陶侃到了广州,并没有灰心丧气。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块砖头(文言是“甓”,音pì)
从书房里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又把砖头一叠叠运到屋里。人们看到他每天这样做,感到很
奇怪,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陶侃严肃地说:“我虽然身在南方,但心里想的是收复中原。如果闲散惯了,将来国家
需要我的时候,还怎么能担当重任呢。所以,我每天借这个练练筋骨。”
王敦失败以后,东晋王朝才把陶侃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兼荆州刺史。荆州的百姓听到陶侃
回来,都高兴地互相庆贺。
官虽然做得大了,可陶侃还是十分小心谨慎。荆州衙门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亲自
认真检查,从来不放松。他常常对他的部下说:“大禹是个圣人,还爱惜一寸光阴。像我们
这种普通人,论智慧和能力,都跟大禹差得很远,更应该爱惜每一分光阴,怎能贪图安逸。
如果活着对国家没有贡献,死了没有留下什么好名誉,那不是自暴自弃吗?”
他部下有些官吏,喜欢吃酒dǔ • bó,往往因此耽误了公事。陶侃知道了非常生气。他吩咐
人把酒器和赌具都收起来,一古脑儿扔到江里去;还把那些官吏鞭打了一顿。打这以后,大
家都吓得不敢再dǔ • bó喝酒了。
有一次,陶侃到郊外去视察,看见一个过路人一面走,一面随手摘了一把没有成熟的稻
穗,拿在手里玩弄。
陶侃叫住他问:“你拔了这棵稻子,干什么用?”那个过路人只好实说:“没有什么,
顺手拔一点玩玩罢了。
陶侃听了,勃然大怒说:“你自己不耕种,还无缘无故毁坏人家的庄稼,真是岂有此
理!”
说罢,就命令他的兵士把那人捆绑起来,狠狠地鞭打了一顿,才把他放了。
人们听到刺史这样保护庄稼,种田就更勤快了。荆州地方就渐渐富裕起来。
荆州地方在长江边上。官府造船,常常留下许多木屑和竹头。要是在别人手里,不是打
扫掉,就是烧了。但是陶侃却吩咐人把它收拾起来,收藏在仓库里。人们见了,不懂他为什
么要这样做,也没敢问。
后来,有一次新春过节,荆州的官员都到官府来拜见陶侃。恰好前几天下了几场大雪。
天气放晴,积雪融化后,大厅前面又湿又滑,不好走路。陶侃就吩咐管事的官吏,把仓库里
的木屑拿出来铺地,这样,走路的时候就再不怕滑交了。
又有一次,东晋水军造一批战船需要竹钉。陶侃又叫人把收藏起来的竹头拿出来给兵士
去做造船用的竹钉。
到这时候,大家才知道陶侃收集木屑和竹头的用处,佩服他考虑得周到。
陶侃前前后后带兵四十一年,由于他执法严明,办事认真,谁都佩服他。据说,在他管
辖的地方,社会秩序安定,真做到了“路不拾遗”哩!
上下五千年
121王羲之写字换鹅
在“王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
大小的官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
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羲音xī)。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
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
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
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
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
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
《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
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