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3(2/2)
有琴莫言脸蛋威赫,娇羞地道“大姐,你也来取笑我。”
“既然你也能读书,为什么不去帮忙校稿”王卿似乎想到什么,眸光流水,脸色玩味。
“我不过认得几个字,人家那可都是些老先生。”有琴莫言看王卿目光有异,芳心莫名其妙一慌。
“那些”王卿眼角闪过一抹不屑,淡淡地道“要是都有真才学,不会窝在商水县了。”
有琴莫言捂着嘴,惊讶地看着王卿,连忙道“可别被哥哥听到,这些日正用到那先生们。”
王卿毫不淑女地笑了,道“不想妹子好奸猾,得了,我有法子了。”
“大姐在说什么”
第二天一大早,王秀与沈默便携手到了县学,一起进了钟离秋简朴的住所。
受教三年,王秀第一次踏足钟离秋住所,他从自己的感触、别人的礼遇,感受到钟离秋的不凡,却从没想过靠近,这是他的失败,他深感为耻,决不能让机会擦肩而过。
此时,他气定神闲地等待,并没有任何的不安,反倒是沈默,神情间稍有忐忑。
钟离秋完全被章所吸引,几乎是品读性地在看,越是回味越感觉奥妙无穷,整整半个时辰,要不是王秀连续夸张地咳嗽几声,他还沉浸在其。
“几月前,听大郎论学问,还记得心乃万物之本,一切皆空,今日所论精妙如斯,令人叹为观止。”
王秀早从沈默那知道了钟离秋的往昔,这位温尔雅,不温不火的县学教习,却有令人身为惊讶的身份,难怪连知县也礼敬有加。
嗯是礼敬有加,并非是单纯的客套。
蔡京蔡相公曾经的幕僚,当年以青年俊杰入朝廷,茶法,大钱无不出他酝酿出来的,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离开京城定居商水,这是沈默的说法,王秀相信却不完全尽信。
“先生过誉,学生不过在讨论学问。”王秀回答的得体不失恭敬。
钟离秋淡淡地一笑,道“书新意很多,我也有很多不解的地方。子曰未好犯,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故君子务本。书有庶民可监督大官,这不是伦常大乱,和那武周之世来俊臣当道,放置铜厢投书检举有何区别”
王秀淡然一笑,道“先生,五伦之有君臣之义,未闻有流官和庶民之别,秦废分封立郡县传至今日,是能者庸者下,国朝无论贵贱,一旦登龙飞榜,一朝为天子门生,官与民不过旦夕之间。”
“古圣君置百官,并不是用来奴役百姓,而是用于勘察秩序,让百姓各得其所,监控黎民,实际是官民一体。后世因循变化,最终导致士大夫高高在,与圣人之意远矣。先生是想,何为士大夫,无非是天子门生,天下士农工商,释道门人都能博取功名,一朝跃龙门皆为士人,又有何分别”
“至于武周酷刑,不过是女主临朝,以奸佞小人钳制士大夫之口,武周不过施以手段,而非常例,不足道。”
沈默额头有些汗淋淋的,一颗心霍霍直跳暗说王秀孟浪,也不看看钟离秋何人,敢在他面前侃侃而谈,待会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钟离秋颇有雅致地笑了,轻声道“夭寿不二。”
“人一心向善,竭尽所能去努力,一心依照“道”的原则去修养,决不能因人为环境。算是命注定,也不必因此而动心,我命由我不由天。”王秀回答的很坚决。
沈默听了暗暗点头,并没有反驳,但还是担忧地偷看钟离秋。
钟离秋玩味地看了眼王秀,面露一点坏笑,道“难怪王家绝处逢生,大郎有此高论也不出人意料。”
王秀嘴角微抽,心下无奈,他听出钟离秋的诙谐,却又不便反驳,他稍加沉吟才正色道“学生不过是学以致用,总好过皓首穷经,还请先生为心学正论做一序。”
沈默的眼珠子瞪得大大的,仿佛不认识王秀,这么多天的相处,王秀在他眼不失为狡黠,但为人十分的稳重,哪想到这么无耻,隐隐有扯虎皮的意思。人家都是恭恭敬敬地请教,这倒好,连贬带损的最后才提出请求
忽然间,他发觉这个人,他还是没有真正看透王秀。
...
第38章道德是利益的标杆
钟离秋莞尔一笑,道“作序,还是免了吧我一个小小县学教习,要真的给心学正论作序,那才是贻笑大方。”
王秀亦是一笑,并没有太多的请求,他本来没有打算请人作序,仍旧谦虚地说道“先生过谦了。”
钟离秋玩味一笑,道“你在书说要是民意通达,可以废除登闻鼓,难道你不知道登闻鼓的作用”
“没有设置登闻鼓院之前,或许能让天子听到天下生民嗷嗷待哺的声音。”王秀自然不会否认,想当初大宋开国不久,开封的市民为了一头猪的归属问题,可是把登闻鼓给敲得震天响,愣是把太宗皇帝给震了出来,圆满解决猪的归属,也算是一段佳话。
不过,好制度是不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执行起来便很难了,下面那些念经的和尚太不地道了为了不打扰天子,登闻鼓由宣德门移入登闻鼓院,虽说离宣德门不远,但也违背了太祖本意。
你问问哪个七大姑八大姨的,愿意去敲开登闻鼓院大门,这不是跟那群公人找闲气嘛
在钟离秋淡淡的笑容,他又说道“古三代,地少民寡,政简事易,后人要想欲复三代圣贤的良法,必须先明白圣皇设置登闻鼓的用意,而不应该把登闻鼓当个花架子摆设,处处标新立异。不能不承认,登闻鼓制度是良法,可惜东施效颦,古公侯封地仅百里,小国寡民,哪有那么多的是非,而今天下纵横数千里央央天朝,事务多如牛毛,登闻鼓设置太近了,天子不胜其烦,登闻鼓远,天子不得民意。”
“倒是有三分道理。”钟离秋目光闪烁,慢吞吞地问道“既然你写了,必然有应对之策。”
“学生不才,算是破书逾千卷,却没见过古有设置登闻鼓的记载,而是百姓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