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四象九变天罡术(2/4)
“戚继光抗倭时,镋耙往往是在鸳鸯阵中与其他兵种混合使用,以充分发挥镋耙攻守兼备的优势。戚继光还教士兵以俞大猷的棍法练习镋耙,流水点戳而进,凭借鎲的格挡来抵消倭寇长枪的长度优势,近身再发起攻杀。”
“在抗倭战争中,双方小船接近之后,明军也可以伸出镋耙,刺击钩杀倭寇。在风涛颠簸的海面上,镋耙的使用远比长枪灵活,在船上,往往还能借助船舷来支撑。”
“作为长度中等的兵器,镋耙在长度上比起刀又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制作工艺不复杂。”
“在西南山地地区,由于地势原因,镋耙较长枪更加容易施展,因此抗倭战争后,鎲耙很快就在西南地区流行起来。象湘西南的舞龙会,就会有装扮成猪八戒的群众演员手持镋耙,而不是九齿钉耙。”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人也使用镋的一种——十字镋,在日本被称作十文字枪,因曾被真田幸村所使用而着名。传说日本战国时代的枪术家宝藏院胤荣从猿泽池边看见新月的倒影,从中得到灵感创造出鎌枪(十字枪),并创立了宝藏院流枪术。”
“不过,胡老师认为,日本人发明十文字枪的灵感很可能与倭寇在中国吃了镋的大亏有关,因为这鎲上吃了大亏,所以就仿制了十文字枪。”
胡老师一口气将与鎲耙有关的故事讲完,这才有空拿起水杯喝了口水。
“胡老师,那鎲耙有什么具体的招式吗?”朱逢冬听得入迷,但还是不忘问出自己最关心的问题,他蹄上所握的寒冬冰龙镗也跃跃欲试。
这么久了,师父一直没有找到九齿钉耙的专属招式,自己四兄妹只能用九齿钉耙来练碧游剑法,实在是练不出感觉,今天突然发现胡老师这么懂九齿钉耙,还不赶快请教,要是能学到真正适合的招式,自家兄妹联手,就不信打不过孙行程。
“在清代,镋的运用越发流行。因为鎲既长且重,因此多为力大身高者使用。使用时多是两手交换,有时左把在前,有时右把在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