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密奏引争(1/2)
第二百零三章密奏引争
在县官们为此感到疑惑的时候,一场作坊经济风暴,已经悄然在黄县长出了萌芽。
黄县渔业发达,渔民卖鱼为生,虽然沿海,但他们的销路只能通过陆运,这正好给负责驿站运输的县民提供了工作机会。
除了渔民之外,韦勇的作坊制作出来的面食,也是通过驿站运输,卖到山东登州府各地。
黄县其他的县民,也是看得眼红,也纷纷开起了食品加工作坊。
除了以韦勇为首的面食作坊之外,各显神通的县民陆续开张其他类型的作坊,比方说,豆腐作坊,包子作坊,馅饼作坊……
由于黄县地理位置靠近蓬莱,而蓬莱在林时恭的规划之下,也成为了当地的粮食产出地区,故此,黄县作坊经济的加工食材,也得到了蓬莱的供应,这让黄县境内的作坊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开张,一时间里,食品加工作坊成为了黄县当地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当然,黄县的发展,其实离不开修出的那条路。
豆腐、包子、馅饼等都是食品,在没有防腐技术的明朝,食品的新鲜度很是重要,一般都是一天一作,时间的局限也限制了交易范围。
但有了那条修好的路就不一样了。
黄县县民凌晨到作坊工作,加工食品,通常能在日出之前将食品做出来,并通过驿站传输,运到县区各地进行售卖。等到日出的时候,各个县区的县民,也能买到新鲜的食品,可以说修路不仅方便了出行,也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增长。
现在,黄县的县官回顾去年林时恭提出的修路的建议,这才不得不赞叹,林时恭真的是远瞩,要不是去年修出了这条路,那么黄县根本不可能开启如此空前绝后的作坊经济。
接下去的县区,林时恭也是采用了这个办法。
莱阳县盛产梨子,号称梨乡,林时恭便让梨农通过驿站运输,将梨子卖到其他县区,以此刺激莱阳当地的经济,其他农民见了,也纷纷效仿,发展果业,将自家的果子卖到各个地方。
即墨县小吃众多,林时恭便建议即墨县的县官发展零食糕点,包括芝麻蜜、果糖、麻片、水煎包……这些零食糕点属于即墨特产,通过驿站运输运到其他县区售卖,也能帮忙宣传即墨的零食文化,从而加深各个县区的联系。
当然,这种联系只是暂时的,要想真正打通各个县区,还得靠文登县的开路大队,修出一条属于登州府的路网,这样才能真正刺激各地的经济交易,从而共同走向富裕。
当然,凡事都不可能这么顺利,就在林时恭打算跟进修路进程的时候,登州府知府卢宁找上了林时恭。
林时恭还以为是他的路网计划触动了登州府府衙的利益,可没想卢宁却是欣喜地称赞林时恭的路网计划,并表扬说,登州府各地能有今天的发展,林时恭的功劳最大。
林时恭正要谦逊地回几句,卢宁便换上了一副凝重的表情,用低沉的口吻跟林时恭说道,“除此之外,吴将军给我带了话,说让你回济南知府议事,林大人,你的事情我已经从其他人口中知道了,不要太自责,有些事情,我们真的无能为力。”
林时恭冥冥中感到不安,他追问是什么事情,可卢宁不愿告知,无奈,林时恭只好自己带上郭鹏,策马狂奔,前往济南府。
来到府衙的那一刻,林时恭便是满心惊疑。
济南府大堂,到处贴着白布,一个大大的“奠”字,挂在府衙大堂的匾额中间,两边路过的人,皆都露出忧郁痛苦的神情。
看着这一幕,林时恭也能猜到,济南府有官去死,可又会是谁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