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能近取譬(1/2)
第一百五十二章能近取譬
“黄河流域山东东昌府濮州范县一带的张文明,山东曹州一带的周尧德,以及盘踞在河南开封府封丘县的程正国,除了这三个之外,河南山东各地的灾民也有起义闹事的苗头,可以说我们现在面临着的是一个大烂摊子。”
梁祖龄语气凝重地说完这句话,林时恭却是产生了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这种各地爆发起义闹事的情况,像极了三国时期群雄割据的局面,只是与众不同的是,三国初期的东汉王朝已经濒临没落,而现在的大明朝廷还在有气无力地运转着。
不过也好在在这种群雄割据的局面之下,像梁祖龄这样的官员还在岗位上敬业苦守,在朝廷毫无协助的情况下维持着民生安定,要不是有梁祖龄以及李长庚这些人苦苦支撑着,估计河南和山东早就沦陷了。
“对了……”林时恭忽然想到了一件事,“像周尧德、张文明和程正国他们,为什么要起义闹事呢?这是跟军乱有关还是其他原因?”
梁祖龄摇了摇头,“据我所知,近几年灾情四起,、旱灾、蝗灾侵袭各地,不只是河南与山东,两京地区、山西、陕西、江西、湖广、福建都各有灾情,而军乱只不过是流寇为起义闹事找的理由罢了,更令人气愤的是,那些流寇甚至大放厥词,谈及人变则变人,天变则变天,这种飞语简直无理取闹!”
林时恭这才恍然大悟,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部分学者对明朝万历年间的气候变化以及频繁的灾情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了一个惊天理论。
所谓一万年一度的小冰河时期,正好就发生在万历皇帝登基到明朝灭亡的这段时间,这种诡异而偶然的气候现象直至二十一世纪才被人研究透彻,有学者认为明朝万历年间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最寒冷的年代,这是有科学道理作为研究基础的,但在明朝这个时候,这种气候变化无法用科学来解释,故此明代的时候就有不少百姓认为,这是大明国运寿数大限将至的征兆。
这种思想给不少流寇带来了信心,甚至以天为号大肆聚众起义,看似是在将诉求暴力化,实际上是想推翻大明的统治,可见起义流寇用心之险恶。
但也正是因此,林时恭想到了剿寇的办法。
“既然流寇以天为号,顺天而行,我们何不将计就计,逆天而立?”
“此话怎讲?”
面对梁祖龄的疑惑,林时恭娓娓说道,“流寇宣称人变则变人,天变则变天,可他们也没有说明,天变是好是坏,何以有顺天而行的指示?况且他们之所以喊出这种口号,无非就是要抓取人心,我为独私,变心即至,能近取譬,岂非仁义?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兵分两路,你镇压流寇,我安抚民心,只要将、旱灾、蝗灾处理成对民有利的现象,流寇们的喻示岂不是能不攻自破?”
梁祖龄眉头微皱,“、旱灾、蝗灾这都是大灾,怎能有利于民?”
“梁大人不必疑虑,你只要将职权交给我,我必然能办好这件事。”
“灾情严峻,事关重大,你可不要开玩笑。”
“我之前说过了,我林时恭不打诳语,就看梁大人相不相信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