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差点被遗忘的医学黄金(2/3)
“我也烧过焊!能去吗?”
“可以!有多少要多少!都去3号棚报名!”
“我干过瓦匠,你们要不?”
“要!瓦匠工月薪20唐元!到7号棚去报名!”
“我是教师你们要吗?”
“我是医生你们要吗?”
“我是高炉工人你们要吗?”
……
“要要要!都要!那边有个布告,上面写着我们需要的人和适合你们的工作!”
“记住,你们报名后,我们要进行考试,不合格的不要!”
……
整个中原大战的大半年期间,大唐帝国通过各种方式在中国各地大规模的招募普通工人、技术工人、学者、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才,超过一百五十万人报名,其中经过考核的人数达到了八十万人,但这次只挑选符合要求的排名靠前的五十万人,其他三十万人只能被淘汰了。
之所以设定五十万人上限,主要是因为大唐帝国暂时只能安置五十万人,因为很多住宅和城市配套设施还没有建好,必须一步步来才行。
多出来的三十多万人被安排到下一次大规模移民行动,他们获得了优先去大唐民国的权利。不过,那基本上要等到一年以后了,显然饥寒交迫的他们未必肯等下去。
大唐帝国实在低估了保守战争和贫困迫害的中国劳苦大众们的心情和意志了,当他们得知大唐帝国的具体位置后,得知大唐帝国的优厚待遇后,他们当中很多人不再按照常理出牌,他们选择了倾家荡产筹集资金去大唐民国的正规移民途径,以及花少量的钱偷渡去大唐帝国的方式。
由于大唐帝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政府机关的精力都被吸引到国家建设上面,很多政策和法规暂时没有得到落实和贯穿执行,留下了很多漏洞,使得大量的偷渡成为可能。
在大唐帝国国家建设完成和走上正轨的头五年间,偷渡进入大唐帝国的华人高达几十万,一度给大唐帝国造成很大的社会治安影响。不过,这些偷渡过去的人只是想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而已,大唐帝国出于人道主义和国家建设需要,很快安置了他们,使得他们跟其他人一样为大唐帝国的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做出一份贡献。
好在大唐帝国地处热带,这些偷渡过来的人不用担心挨冻。而张猛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有充足的粮食和医疗药品,所以他们也不必担心挨饿和生病。
虽然张猛下令修建的大型粮仓采用真空封闭式处理,并且安装有空调、除湿器进行保存,理论上可以贮藏二十年以上时间,但张猛还是不放心。
按照他的计划,每隔三年到五年时间,就会将里面的粮食拿出来消费、销售掉,然后替换成新鲜的粮食重新贮藏起来。
每年好几千万吨粮食进入大唐帝国的粮仓贮存并替换原来的陈粮,而大唐帝国的人口和工业根本消费不掉如此庞大的粮食,低价买进来再低价卖掉不划算,巨额的运费就白花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