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7(3/3)
关于边从汤投敌卖国的罪行,幼帝在获得确凿证据后,便将其罪行公布天下。顿时,全国上下一片沸腾,国内诅咒谩骂边从汤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宣称要尽快处死这个卖国贼!一些人也在为废太子边从洵喊冤,直说这位五皇子没人性,心性狠毒,不但陷人于不义,更置国于危难之中,不顾百姓生死,这种人,若不杀之,无以消心头之恨。
不久,又有言论传出,说这位人人得而诛之的五皇子已畏罪自杀。这令国中百姓感到大快人心的同时,又觉得不解气,认为这人就这样死了,实在是便宜了他,应该将其尸体悬于城墙上,让人观看,以示警告!
对于这样的言论、呼声,幼帝均不理会,命朝中官员稳定民心。至于边从汤的尸身如何处理,那位幼帝只淡淡地吩咐了一句:“好歹是边家人,葬了罢。”
随后,幼帝又颁布了一项法令:国中百姓,若有谁在公共场合对皇室人员大肆议论,视情节轻重,予以相应惩处!
此法令颁布之初,许多官员表示反对,然,幼帝一意孤行,此项法令也在颁布之日开始实行。为此,幼帝还特意在暗中培养了一批监察人员,命人在民间暗中监视着百姓的言行举止,若有情况,立即上报。因多人都是初犯,幼帝下令从轻处理,记了罪,若再犯,绝不轻饶!
自此,国中上下无人再在大庭广众之下随意议论皇室人员,举国上下一片惶恐不安,朝中官员也无人敢在私处随意议论皇室人员,更别说对那位雷厉风行的幼帝大加议论了。
这位曾经名不见经传、无人在意的十四皇子,如今坐了这皇位,其聪明机警、睿智果断在众皇子之中丝毫不逊于哪一位。而这小小少年皇帝偏偏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小孩儿,听不得旁人说自家人坏话,哪怕那个人的确如此,他也不喜欢那个人,就是不允许外人来评说。
一些老官员见这位幼帝不听人劝,只好向太上皇诉苦,希望这位太上皇能管管这小皇帝。然而,太上皇如今年事已高,身子又不爽,也没有多余的心力来管教这位小皇帝,只要这位小皇帝做的事不算过分,太上皇也任着他去了。
眼下,因边从汤牵扯出的诸多事,因为他的离去和战事的结束而画上了句号。
简单地处理完了边从汤的事,眼下又有一件麻烦事来临,却是喜事。
要说边泽国军队已将白柂国军队逼出了境外,但白柂国这一隐患始终存在,远在边关的傅进也不敢放松半分,时刻警惕着白柂国卷土重来,日夜镇守着边关要塞。白柂国军队退出边泽国国境后,便屡次派人前来讲和,希望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共同守护一方国土。
最初的谈判都是傅进负责,白柂国虽多次示好,然,傅进偏偏不领情,不相信白柂国会突然这般示好。然,战争已耗损了太多人力物力财力,他也不想再次大动干戈,若再打起来,国家也会承受不了。万分为难之际,傅进便将白柂国的意思上报了皇城,希望宫中的那位能给出相应的建议,确保万全。
消息带回,很快便有了音讯。
静观其变,伺机而动。
见了幼帝的手谕,傅进真想骂人。
这小皇帝不是忽悠人么?
但是,没办法,傅进也只能如此了。如此忽悠了白柂国前来讲和的使者多日,傅进又收到了那位幼帝的手谕,这回倒让傅进佩服起这位幼帝的心智了,也算得上是一位明智却又狡猾的小皇帝。
两权相害取其轻。
意思再简单不过,人家小皇帝已经将这件事的决定权交给了他,他自己看着办。看似指明了方向,告诉他该如何如何,却是将责任全都推到了他身上。
孰轻孰重?照目前形势来看再明了不过,然而,谁能保证以后会相安无事呢?在傅进看来,这正是那小皇子英明却狡猾的表现。人家只说让他“取其轻”,就算他现在做的决定顺了小皇帝的意思,万一今后出了岔子,这责任还得由他来担,那小皇帝却可以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并可以顺势削弱他的权利。
好一个“两权相害取其轻”啊!
对着那份手谕思索了几日,傅进只在心中感慨了一句:“陛下这份心思令人胆寒啊!远之……怎敢再做他想?”
似乎早已知晓傅进在收到手谕后如何做,幼帝随即又送来了第三份手谕。
以弱示之。
对于这位小皇帝的手谕,傅进已无任何感想。皇帝虽年幼,却如此老谋深算。若他不细想,也不会想到与对方玩心理战术,以示弱来蒙蔽对方。
两国最后一次和谈总算圆满落幕,双方也因此达成了永不相侵的协议。为示友好,以表诚意,边泽国主动提出和亲,白柂国欣然接受,开始张罗着两国的亲事。
达成这样的协议,成功向对方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