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节 对话(3/4)
“大使先生,你说了这么多缺点,难道大汉就没有优点吗,莫非在普国这些问题都没有了吗?”林显扬忍不住反驳道。
俾斯麦耸了耸肩:“抱歉,我只是应汉王殿下的要求,说出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这些问题,普鲁士当然也有,只是大部分问题都已经解决,在普鲁士,百分之九十七点五的儿童已经入学,柏林有数十所大学,而我在南京打听到只有三所大学,在我的庄园,不但使用了肥料,而且采用了耕机、条播机、收割机、打谷机一系列机械,一个农民可以耕种数十亩土地,在这里,我却很少看到农民有使用机械……”
吹牛吧,听到俾斯麦的介绍,不少汉军官员都摇头不已,只是人家在欧洲,大部分人都没有去过,根本无法反驳。
此时人均寿命偏低,孩童占总人口数超过三分之一,如果所有孩童上学,大汉境内起码有三千万以上学生,就是把大汉所有财政收入投入到教育中,也只能让每个学生吃一顿中饭而已,
至于一个农夫能耕种数十亩地,更是不可能,会把人累死。
也难怪官员会如此想,今年教育部得到二千四百万的经费,已是前所未有的投入,按俾斯麦所说的要求,大汉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投入二十倍才行。
他们不知道普鲁士对教育重视的程度,即使是整个欧洲也是排在第一,早在一七一七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
虽然当时由于财政方面原因,并没有立即做到,不过接下来历代国王都向这方面努力,一八一零年,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国王威廉三世把豪华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同时保证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这在中国来说,是不可想像之事。
正是对教育如此重视,通过一代代人打下的根据,普鲁士才会从众多公国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强大的一个。
至于耕种土地的面积,欧洲一向以粗耕为主,普鲁士一公顷的小麦产量平均在吨已经是高产,合每亩只有一百六十斤左右,这还是施用化肥的结果,而在中国的南方,水稻高产接近500斤,低产也有240斤左右,这样的精耕细作不是欧洲可以相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