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3/4)
---------------
长春园的兴建(1)
---------------
1749年标志着圆明园大扩充的开始,就在这一年圆明园向东边开拓了1059英亩(约6428亩)的土地,建成后取名长春园,因乾隆童年时曾长期住在“长春仙馆”。
这座巨大的别馆完全根据蓝图建造,成为园林历史上最包罗万象和最奢华的单一工程。乾隆说需要一个退位后的居所,因为他希望在八十五岁也就是登基满六十年的时候逊位。不过,长春园在1751年完工时,距乾隆退位的日子还有四十多年,从完工的那一年开始到乾隆退位,长春园就成为圆明园内极重要的部分。既然这个别具风格的园林是为了皇帝退位而建造,所以整个设计是强调休闲。不同性质让人陶醉的建构,具有以道家美学为主的迷人的建筑外观,在圆明园原址内很少见,而在长春园内却多见。
如果说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那长春园的外貌就更配得上水景园这个名称了。它的设计以很大的活水空间为主,利用水的空间区分为许多不同形状的小岛和沙洲,彼此之间由多座桥梁和岸边互相连接。里面的建筑由水磨村东边一大片开发土地上的含经堂和淡怀堂开始。这里靠近圆明园的东门,即著名的明春门。为了让长春园看来像一座帝王宫苑,堂皇的前门有五楹宽,还有一对麒麟竖立在汉白玉的座台上,很像圆明园原址的前门。1长春园里的宫门前也都有两翼的官署,不过,这座堂皇的宫门很少使用,因为通过明春门就直接连接到圆明园里的东西两个区域,这对皇帝和他的侍从来说较为方便。
从这个前门往前踏进院内,立即进入眼前的是九楹宽的淡怀堂及其双排侧殿,南长河就在正殿的后面。在这座殿堂的西边就是一座差不多有40米长的十孔石桥,即跨越南长河的长春桥。过了此桥就是一座位于中央的岛,乃长春园内最大的岛,上面有很大的庭院建筑,可以比拟“九州清晏”的规模,几乎占整个长春园的一成面积。庭院内的一双主建筑是南面的含经堂和北面的蕴真斋。这个建筑群被绿山和花丛所包围,创造出一个安宁的环境,其中还有一个色彩鲜艳的牌楼,每一边都建了东、南和西三个方向的矮墙。含经堂是一座巨型的建筑,由大大小小共480座复合的建筑所组成,包括了厨房、仓库、厢房和走廊,分明是皇帝在长春园里的寝宫。乾隆视为他休憩、阅读、诵经念佛、祈求安宁,以及繁忙一天后沉思的理想所在。2
蕴真斋的前面则由一对以汉白玉雕出的石狮子镇守着,并且在两侧各连接着一排厢房。1773年乾隆在这里放置了《四库全书荟要》,是永垂不朽的《四库全书》的浓缩版本,因此这座书斋亦被称做“味腴书屋”。这座雅致的小型藏书楼在1860年,跟圆明园内用来保存《四库全书》的文源阁一起灰飞烟灭了。3
含经堂和蕴真斋由一座巨大的庭院分隔开来,乾隆在庭院内建造了独一无二的淳化轩来摆放最珍贵的碑刻,许多碑刻都放在连接这两座主建筑的长廊墙壁上展示。这些珍藏的碑刻,都是一流名家的手迹,很明显地是乾隆最喜欢临摹书法的对象,因为他自己本身也是十分有素养的书法家。4
长春园内这座最大的中央岛,两侧有两座小岛,在西侧的岛上建立了思永斋,它是一座巨大的、有各式各样建筑的庭院,连接着东侧的“小有天”。它的主建筑也是叫做思永斋,五楹宽兼有走廊,两翼面对开阔的大湖,并连接到一座三楹宽的殿堂,其中有许多厅房展示非常多无价的青铜古器。这座殿堂的北边面对着远风楼,再往北走就是八角形的游廊,配上精雕的白色栏杆,沿路走向一座有八角形金鱼池塘的庭院。5为了展示精心布局的匀称,在中央岛的东侧也有一座相对应的建筑叫做“玉玲珑馆”。这座“玉玲珑馆”的平面图显示出两个由走廊连接的迥异建筑:东边是自然的造型设计,西边则是长条形的设计。东边的住处包含了一个巨大的曲线形状的大理石浴池,乃特别为乾隆沐浴而建造。在这座复合建筑的东南边建筑了一座非凡的、被环山包围的映清斋,其中几幢建筑之间都由长而蜿蜒的游廊所连接。6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