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馊主意(4/4)
既然费力不讨好,所以李景隆之前视而不见。
不过对于黄子澄来说,他可做不到视而不见。黄子澄不是出自王公世家,他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上对其的宠信。
黄子澄清楚地知道:一旦方孝孺将名字改好,认为自己做成一件大事的皇上,势必会对方孝孺更加重用,到时自己有可能成为黄花菜。
因此,黄子澄必须得让皇上继续认为:李景隆是眼前惟一能对付王保保之人。原因很简单,若皇上不这么认为,那自己之前推荐李景隆就是罪了。这对靠自己一步步经营而上来的黄子澄来说,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可是不管怎么说,李景隆毕竟是六十万大军输给了王保保的十多万军队,怎么继续让皇上认为李景隆可继续担任主帅呢?
思前想后,黄子澄认为自己必须强调李景隆是大明开国功勋中对皇上最忠心的第二代子弟。
军政世家子弟,意味着军中有一批人是他们父辈的部下,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在一开始就有一批死忠。
尽管之前部分将领不听李景隆将令,但若换成别人?黄子澄不仅自己知道情况只会更糟,他也能猜到皇上能想到这点。
所以力保李景隆之时,黄子澄决定向皇上上奏:要加强李景隆的权威。
怎能在李景隆新败之时,还能觐见到皇上?黄子澄早就想好办法了。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黄子澄断定自己若以筹措军粮之策来求见皇上,皇上必然会见自己。
而现在江南士绅一直苦于江南赋税高于其他地方,黄子澄准备以“一碗水端平”的条件,让富裕的江南士绅来筹措此次军饷。
李景隆的军败,瞒不过中枢,但要瞒住江南士绅,黄子澄认为不难。所以以降低赋税的条件,来让江南士绅出血,不难;至于皇上会不会答应?到了这个关头,黄子澄认为皇上不得不答应。
想到这,原本一脸沉重的黄子澄,稍微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