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喜忧参半(1/4)
自张辅拒接圣旨的消息,在王公大臣这个圈子中传开后,李景隆便知道削藩,已踢到铁板。
之前先帝病重,李景隆知道只有朱允炆、靖江王朱赞仪、梅殷这三个晚辈在先帝身旁伺候;先帝仙去,建文又密不发丧;直到将先帝葬于孝陵一个月后,建文才将先帝驾崩的消息,告知于多数亲王。
建文这种操作,李景隆起先是感到费解的。后黄子澄解释,这是由于担心亲王不服新帝,他们才不得不如此。
李景隆熟读史诗,他明白这个关键时候,要多危险就有多危险。更何况李景隆还知道不少亲王对既不是长孙、亦不是嫡孙的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这事上,他们就一直不服。
所以,朱允炆初登大宝,为防亲王们出幺蛾子,而密不发丧,李景隆在思量后,他能理解。
至于自己当时没被建文告知,李景隆知道这是由于新帝并没有将自己当作他的铁杆。对此,李景隆虽有些失落,但也没多在乎。
但是随后梅殷声称先帝驾崩之前,曾密令他辅佐建文。梅殷此举,不仅让李景隆重新犯疑起来;更让大明勋贵这个圈子之人,对先帝的突然离世之事,开始重新审阅起来。
公、侯、伯、都督们认为梅殷这话,只能糊弄那些涉世未深之人。他们这些从刀光剑影之中走出来的功勋,是不会相信先帝会下这种既不符合先帝为人,又脱离世事人情的托孤秘旨。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帝不去不令在京,且拥有三卫的皇子皇孙,去辅佐建文?反而托孤于,没有一兵一卒的外姓女婿?深知先帝聪明睿智的功勋们,认为这简直不可思议。
做事注重成效的先帝,怎么可能会将托孤的重任,交予一个实际上没有任何执行能力之人呢?即便论亲,这世界有几个人,会在自己子孙与外姓的女婿之间,去选择相信外姓女婿呢?
而且功勋们都知道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先帝,仅仅对自己的子侄孙辈在触犯大明律之时,能网开一面。
先帝对自己的女婿,可没这种待遇。如先帝在洪武三十年,便有将嫡女安庆主公的驸马欧阳伦,以“走私罪”赐死的实例。
没错,之前梅殷宣称自己被先帝托孤,对有dú • lì思考能力之人反而起了反作用。如李景隆就知道,现在不少人都认为梅殷实际上是在宣称“此地无银三百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