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应对(4/4)
建文帝思索了会,向耿炳文问道:“朝廷是否有同时与燕军、西察合台汗国、北元三面作战的能力”?
耿炳文实话实说地道:“别说三面作战,就是一面作战,我们都没有绝对把握言胜”。
方孝孺晒笑地道:“朝廷可调动百万大军,即便分兵三路,王师也定会势如破竹。长兴侯何以涨他人威风,灭自家志气”?
建文帝见耿炳文丝毫不理会方孝孺,只得自己亲自向耿炳文问道:“朝廷不是有百万大军吗”?
耿炳文心中略微核对了一会,道:“先帝在世曾令五军都督府与燕王,统计全国士兵人数,共一百二十万。后来在山西练兵十万,一共一百三十万。减去亲王们的三卫、北平、陕西、山西行都司之兵,朝廷可调动的兵不超过八十万”。
嘘了一口气,耿炳文又上奏地道:“而这忽略的五十万大军是明军中,真正的精锐所在”。
宋忠见建文帝有些迷惑,他虽然也与一直沉默的曹国公一样,感到自己可能趟了浑水。但他深知自己现在已无法下船,只能咬紧牙关地继续。
心中有些无奈的宋忠,见皇太孙将信将疑,他只得解释:“陛下后期的战事,多数都是由亲王为帅。军中精锐自然也就被亲王们,选入自己的三卫中。北平行都司之前更是由先帝与燕王两人管理,其中下层将官皆由燕王一手提拔”.
朱允炆心中生出恼火,对一直闭口不言的曹国公李景隆问道:“你怎么看”?
李景隆想了会,见朱允炆一直盯着他,只得道:“让燕王继续留在北平,北平、陕西、山西的兵就得应对帖木儿与北元。所以臣认为,将燕王迁往南昌,不仅有着很大的风险,而且弊大于利”。
看到朱允炆点头,方孝孺正色地李景隆言道:“国公此言差矣。太孙即将登基为皇帝,皇帝乃天下之主。只要圣旨一下,必定四方归降”。
耿炳文面带不屑地道:“照博士这么说,那还要我们这些人来干吗?反正圣旨一下,就能四方归降”。
这些天在兵部忙活,对军制有了实际了解的齐泰,也忍不住道:“博士,实际上的战事与书中的战事,是两回事。例如士兵是一个人又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并非是那种没有思想的死物”。
听到齐泰如是说,梅殷、黄子澄与卓敬以及方孝孺三人迅速对视了下,然后皆默然不语起来。
见商量不出什么结果,朱允炆只得说下次再议。
看着朱允炆离去后,李景隆与耿炳文迅速对视了下,皆察觉出对方的不安。就在此时,他们居然还听到宋忠微微地发出叹息声,这无疑让李景隆与耿炳文更觉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