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插曲(1/2)
直到现在,黄佑从山海卫平调到开平,已差不多一年。虽然己方这些人一直将其视为眼中钉,但黄油还是有惊无险地当着他的开平卫指挥使。
黄佑能熬到今天,张辅不但确信其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而且还能断定黄佑没任何违法行径。要知道不仅王友等人再找他的碴,开平卫副指挥使郭亮还是殿下之人。
此刻的张辅,真有些佩服一直在任劳任怨、且并未违反或懈怠王命的黄佑。
但佩服归佩服,张辅也不放心让黄佑,继续呆在漠南。因为燕王的席卷天下之志,容不得保持dú • lì性的黄佑,如根钉子一样待在他们的大后方。
用莫须有的罪名,去陷害?燕王、世子、张辅这些人虽称不上什么大善人,但做人还是有底线的。
所以张辅在进京之前,就希望一边容忍燕王不断壮大,一边又掺沙子的陛下,能将黄佑调走。
朱高炽与张辅来到金銮殿,朱高炽跪向皇祖父之时,就敏锐察觉皇太孙朱允炆、韩王朱松、安王朱楹、鲁王朱肇煇、皇孙朱允熥等等这些在京的皇子皇孙们,都在殿中。
皇祖让他与张辅平身之时,朱高炽在起身之际,又看到一些王公大臣,但他只认得自己的大舅徐辉祖、四舅徐增寿、表兄弟李景隆、平安以及锦衣卫指挥使宋忠。
朱元璋见身材魁梧的张辅目不斜视,且浑身透着一股咄咄逼人的精悍,向来爱猛士的朱元璋不由地对其又多了分好感。
朱元璋双眼闪出精光,声如洪钟地问道:“听闻文弼与开平卫指挥使黄佑。不和”?
“是”。张辅出列回道。
很显然,朱元璋没有料到张辅会这般回道,他不怒反笑地问道:“为何与他不合”?
“开平不比山海关,有那么多守城器具。臣认为必须以开平城为点的方圆百里,为防御范围。再派精锐斥候深入漠北(鞑靼)、漠东(兀良哈)、漠西(瓦剌)侦查,才可保开平万全,但黄指挥使不这么想。”
“而且黄指挥一旦喝了点酒,有些说胡话。在开平这人员复杂的四战之地,臣担心黄指挥会无意泄露机密”。张辅如实地回道。
见皇上似在思索张辅参黄佑之言,礼部右侍郎黄观,出列言道:“张都司,此言大错。”
“黄指挥屯兵塞上,能做到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既保中国无扰,边境无虞,依我看来黄指挥功在社稷”。黄观一脸理所当然,接着如是说。
见张辅只是轻蔑地看了黄观一眼,就继续持目不斜视之状,深知张辅为人的平安,心中忽然有种想笑的感觉。
发现皇孙高炽正欲出列,朱元璋向张辅问道:“黄侍郎所言,你怎么看?”
不知想到了什么,皇上不带任何情绪地抢道:“澜伯(黄观的字)是有史以来的首位六首状元,是大明的祥瑞”。
陛下的问话,张辅自然不能不答,他正色地答道:“山海关与开平的防务,臣有实地的了解。作为元上都的开平,之前红巾军的关先生就先于开平王攻破过。尚未焚烧之前的开平,都有被孤军深入的红巾军攻破的先例。”
“现在工事尚未修缮齐全的开平,若不扩大防守范围。面对北元能迅速纠结且不少于十万的铁蹄,若一旦失守,黄侍郎让北平如何向皇上、天下军民交代”?张辅转而向黄观问道。
见黄观语塞,又发现不少将领一脸认同,朱元璋抚了下胡须,道:“黄佑就一个开平卫指挥使,不要指望太多”。
“朕也会训斥黄佑,令他戒酒”。皇上继续说道。
听到皇祖这么说,朱高炽立即出列,他跪着道:“圣明无过皇祖”。
张辅明白皇上是铁心让黄佑,成为他打入漠南的一个钉子。若继续纠缠这话题,张辅知道自己绝找不到好。所以看到世子如是,张辅也立即附和地道:“陛下圣明”。
“好”。朱元璋知道自己儿子、孙子、张辅等人,为什么容不得黄佑?底下这些人一撅屁股,什么都有见过的大明天子,就知道他们要拉什么屎。
但他们能如是求实地按大明律来办事,不去凭空捏造,却让朱元璋满意。所以向来喜欢道出人心思的皇上,这次给北平留了面子。
黄佑这钉子继续留在漠南的开平,才能让四子这帮人有所顾忌。深谙政治平衡之道的朱元璋,怎么可能将黄佑调走?
“文弼既然到了京师,吃了安王与中山王之女徐妙婷的喜酒,再回北平”。说这话时,皇上显得可以商量。
“臣遵旨”!张辅不假思索地立即回道。
“好了,事先说到这。”说完,不待众人反应的天子,即向提督太监令道:“传膳”。
张辅不知道别人是否吃饱了,反正这顿晚饭,他只是吃了七分饱。倒不是皇上在场,张辅不敢敞开吃,而是张辅察觉到自己一人吃得最多。
虽然皇上说到他这吃饭,管饱,但张辅实在不好意思再吃了。
夜里,星光闪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