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价格(3/4)
太尉后来与元顺帝起了冲突,肇因也在太尉大破红巾军,元顺帝非但没有封赏,反而还策反了他部下貊高、关保,最后甚至设大抚军院,来专门防备太尉有关。
在没有任何抚恤的情况下,自认为福泽深厚,实则刻薄寡恩的元顺帝,当时想卸磨杀驴之心,有识之士都看在眼里。
面对着天下都没有承受过他的恩情,底子薄到了极点的元顺帝,这迫不及待的三板斧。或者太尉就此功成身退,是一条可选之路。
但退一万步说,即便太尉愿意功成身退,之前跟着他们父子浴血战场的绝大多数将领,会愿意吗?
之前为中原军提供粮饷、兵源的中原士绅们,他们能甘心自己之前的付出,就这样付诸东流吗?
那些与红巾军作战,而死在战场的军人,他们的家小即众多的孤儿寡母,以后怎么活?
在朝廷毫无抚恤的情况下,为了给上述这些人一个交代,太尉只能对朝廷谕旨,视若无睹。
所以李景隆认为太尉在许多时候,其实没有选择。毕竟,朝廷也只是几座宫殿,君王还如此的刻薄寡恩。
绝大多数的部下、士绅、以及阵亡军人的家眷以后怎么活,才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将领该首先考虑的。
当然李景隆之所以一开始在太尉面前,就谦卑得如学生,主要是因为这太尉彪悍的战绩。
只是与张玉接触一段日子,李景隆发现张玉见识高远,其所率之军不但纪律严明,而且张玉确实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后,李景隆就更加坚信了自己之前对张玉的判断。
至于太尉之前击败父亲之事,李景隆虽然不愿意去提,但他从来没有为父亲的失败,去找各种奇葩理由。
胜败乃兵家常事,输并不可耻。输了,赖在地上打滚或自怨自艾才丢脸。
今日能与张玉共事,对从不以弱者自居的李景隆来说,就是一个向强者学习的机会。李景隆认为惟有自立自强,方能得到尊重。
看到李景隆丝毫没有公爵的架子,甚至于谦卑得如学生。这无疑让张玉很快就对儒雅、让人如沐春风的李景隆有了好感。
再说张玉此次来西域,目的在于防患帖木儿;李景隆此次来西域,目的在于清洗已故秦王的残余势力。张玉与李景隆在差使上,没有任何重叠,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有矛盾的冲突点。
而且出于对前任秦王的私恨、以及削弱现任秦王的考虑,对李景隆的差使,虽然张玉已从甘州率军来到更西边的肃州(酒泉),但张玉已明令留在甘州的平安,得尽心协助李景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