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帝国太师 > 第32章 身份

第32章 身份(1/2)

目录

住在张家这些日子,李远渐渐知道张氏父子之所以称之为张玉、张辅,源自陛下;王夫人之所以还继续称之为王夫人,亦是源自陛下。

听妹妹说,老将军当时是想将姓氏定为李来避祸,毕竟老将军不仅是李将军养大的,更是义子(法理上的儿子)、女婿、外甥。

据说此念也得到燕王的同意,只是皇上的赐匾却让此念胎死腹中。

妹妹说她婆婆告诉她,皇上这匾上的赐名,是由于皇上更认同血统上的父系所至。

这次张家中元节的祭祀,作为张家九族之内的李远,于情于理都得参加。

这个九族之内,既是李远能迅速融入燕王嫡系最根本的原因。但也让越来越了解张辅的李远,有了些担忧。

李远的担忧始于妹夫去誊抄将皇上的兵书,并说给自己一份那事。

李远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胆小之人,但妹夫此举真让他感到后背一阵阵发凉,李远不认为妹夫不知道这是诛九族的罪……

李远通过妹妹了解到,妹夫十五岁之前是由老将军带在身边,十五岁之后妹夫多数时间是跟着殿下。

众所周知,一个人少年的时代就如同海绵。每个人这个时期都会不自觉地去模仿自己身边,自己认为是英雄之人。

燕王是英雄不假。

但燕王蔑视太子,不拿主帅晋王当回事,就连北平行都司的百户都在津津乐道。当然军中是认为殿下有种……

燕王在这事上的有种,李远从来就不认为是什么好事,更不值得去效仿。

李远也不觉得妹夫只会去模仿燕王值得称颂的一面,而不会模仿燕王的另一面。

人生下来,谁天生就有对错界限?对与错的界限,哪个又不是由带自己之人的言传身教而形成的?

昨天见到老将军,看到老将军温文儒雅、举止谦让,李远已断定殿下对妹夫的影响更大。妹夫之所以敢做出誊抄之事,必然是他看到燕王也做了些类似的事情。

不过又想到殿下对陈瑛陈大人的态度,李远又觉得若不是燕王有种(胆识),也干不出这种多数人不会干的事情。

如陈瑛原来是山东按察使,若不是齐王接受不了陈瑛老是做那种让他得罪人之事,陈瑛也不会调任到北平。

只有《大明律》才能实实在在地让平民,最大限度不被豪强凌弱。

燕王能容得下眼里只有《大明律》的陈瑛,李远能明白这源自燕王心里有百姓、有着为实实在在的正义而打拼的胆识。

而妹夫当时能不假思索地为陈大人说话,自然是燕王对妹夫的言传身教所致。

在张家住了这么久,李远已经慢慢地了解到张家虽没做欺压良善之事,但张家却一直持独善其身的治家理念。李远现已知王夫人当时对未来世子妃的红脸,在张家是常有之事。

但李远能够理解。

由于自己之前的尴尬处境,李远他在蔚州也是独善其身。李远知道现在张家的处境在大明来说,只会比自己的处境更加微妙。

是的,虽然李远现在力有不逮,但他希望自己日后能为国为民真正去做点实事。所以,他也只能去接受事物的另一面。

晚上的祭祀是由张家长子张信主持。

熟读《礼记》的张信,是严格按照《礼记》中的标准来举行祭祀。但由于张家其他人都信奉道教,所以就张信与他妻子斋戒了三天。

与丈夫同样一身素白的李丽质,在祭祀的时候很紧张。因为她注意到当丈夫看到大哥在做出跺脚等祭祀仪式时,丈夫就有在憋笑。

李丽质是真害怕丈夫会笑出声来。所以她每次看到丈夫有在憋笑之时,就会暗暗而又用力地捏张辅一下。

因此这场祭祀在仪式上还算圆满。

毕竟这些年,就张辅一人因行军作战,没有参加过一次祭祀。而其他人对祭祀,至少能说已经习惯。

待祠堂的人都走了,张玉对自己之前留下来的张信道:“彦实(张信之字),你自幼善于读书。为父知道你想通过科举走向仕途。但若你靠乡试、会试走向仕途,对你以后未必是好事。”

张信明白父亲所说的意思,文人当官一靠乡荐,二靠科举。

但当今皇上重用的却是乡荐上来的官员,如年轻一辈的户部主事夏原吉、北平都司按察使陈瑛等。

皇上的中书舍人(秘书)蹇义虽有进士出身,但他引起陛xià • zhù意的却是重庆知府左丞殷哲那句评语“是儿将来远到非吾所及,当成就之”。不然蹇义现在更可能是礼部、太常寺、翰林院中的一员。

“父亲是想儿子也通过‘乡荐’而走上仕途”?张信恭敬地问道。

张玉抚了下长须,道:“读了这么多年,连乡试都不去参加,说不过去。乡试之后,有了个交待,再走‘乡荐’这条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