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幕 最后的据点(3/3)
在听到了己方如此要求之后,濑户口岩次郎上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随着师团长下原熊弥中将的命令,他不得不强忍着愤怒,让自己仅剩下的5门炮撤出战斗。
自此,宋英辉的玄武师正面日军已经没有了成建制的炮兵部队,只有零星加强在前线的小型火炮还能够对他的部队造成些许困扰。
集中了大量100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对预突破地点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反复炮击之后,日本人所构筑的防御阵地变成了一副支离破碎的样子,原本连城一线的防御体系多处被拦腰截断,整个阵地变成了互相dú • lì的一个个防御点。
而此时,琼崖炮兵的炮击行动刚刚结束,宋英辉便指挥着自己的玄武师沿着公路开始自南向北向台*北发动了进攻。
处在整个攻击队伍对前锋的自然是玄武师的特产——三型坦克的城市作战专用变形车“犀牛”式坦克。因为普通的坦克一旦进入到了城市环境便会暴露出大量的缺点,原本不容易遭到攻击的车体侧后方和顶部变得极易遭到攻击,而坦克的火炮在城市环境又有些发挥不出效果,因此琼军专门城市作战而改装出了一批特殊的坦克,这就是“犀牛”式坦克。
作为专为城市作战而改装的坦克,“犀牛”式坦克在三型坦克的基础上大大加强了防御能力,围绕着车体加装了一圈的附加装甲。车体前部直接在前装甲板上安装附加装甲,使得“犀牛”式坦克的前装甲厚度达到了惊人的130毫米,再加上倾斜装甲的防护能力加成,使得“犀牛”式坦克的前装甲几乎可以达到二战末期德国人使用劣质装甲板生产的“虎王”式重型坦克的前装甲防护水平。
就目前日军的反坦克能力,即便是拉着日本人最大口径的反坦克炮抵在“犀牛”坦克的前装甲上进行零距离射击都不可能击穿它的前装甲。
在“犀牛”式坦克的侧面和后面则安装有用60毫米厚的装甲板制成的裙板,保护着包括负重轮在内的车体侧面,同样的60毫米厚的装甲板同样不是日本人通常所使用的反坦克武器所能够对抗的一个厚度,更何况在附加装甲裙板的后方还有一层坦克本身的侧装甲在保护着坦克的安全。
城市作战之中经常会遇到高空袭击,很多时候楼房上面会埋伏有敌人的部队,他们可以在高处攻击坦克,为了防备这种袭击,“犀牛”式坦克同样特意大大加强了顶装甲。同时为了对付莫洛托夫鸡尾酒的燃烧弹攻击,车体四面和顶部都安装有灭火器喷射口,一旦遭到燃烧弹攻击便可以立刻喷射出灭火剂扑灭火焰。
可以说除了大口径榴弹炮、重磅炸弹等等大杀器的直接命中,否则“犀牛”式坦克将几乎不可能被目前日军所装备的武器击毁。
“犀牛”式坦克和三型坦克最大的区别在于炮塔,“犀牛”式坦克的炮塔是全新设计的,鼓鼓囊囊的像是一个怪异的大盒子,在这个大盒子之内安装的是一门105毫米短管榴弹炮,抬高安装的火炮拥有远超过一般坦克的仰角,以利于攻击楼房高层。除了大口径榴弹炮之外,还有两挺dú • lì安装在炮塔侧面同样拥有极大仰角可以对楼房高层进行扫射的毫米机枪负责对付软目标。为了越过障碍进行曲线攻击,炮塔顶部还安装有一门80毫米迫击炮。除了这些炮塔上的武器之外,“犀牛”式坦克还将三型坦克车体前部无线电操作员操纵的自卫机枪换成了喷火器用于进攻坚固掩体。
在进行完了这一系列的改装工作之后,使得“犀牛”式坦克的体重严重超标,重量达到了49吨之巨,由于没有变动动力系统,“犀牛”式坦克的最大公路行驶速度仅仅只有每小时23公里,更多的情况下行驶速度仅仅只比步兵的推进速度略快一些,而且耗油量激增,行程大大缩短。
可以说,这种“犀牛”式坦克在野外作战是非常郁闷的一件事情,虽然机械性能还算可靠,但是严重超标的体重使得它根本无法快速推进,地形稍微复杂一点便寸步难行,作战没进行多久就需要加油,实在是难伺候的紧。
但是这种在野外几乎一无是处的“犀牛”式坦克一旦进入到了城市环境便可以发挥出它恐怖的实力了。动力虽然纠结,可是在城市的道路环境下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再加上强大的装甲防护能力和专门为城市作战而配备的武器搭配,“犀牛”式坦克便成为了城市作战的最强大武器。(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