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幕 琼崖坦克的金手指(2/3)
不计成本的投入,来自现代的先进资料以及罗杰在世界范围内网罗的诸多专家,这些让琼崖的发动机工业已经具备了相当雄厚的基础,一款款来自现代的经典发动机都被复制了出来,技术水平已经超过了世界目前的最高技术水准,让琼崖设计师们有充分的挑选空间为自己的产品选择心脏。
至于火力,一号“豹”式轻型坦克的火炮则换成了琼崖自产的50毫米55倍口径坦克炮,虽然比起来真正的虎式豹式甚至是美国二战后期的M24“霞飞”轻型坦克来说都算不上大威力,但却也足以在正常交战距离击穿日本坦克的正面装甲了,而且为了确保命中精度,罗杰还特意为自己琼崖旗下的所有坦克准备了三个金手指:体视式测距仪、红外夜视仪以及测距机枪,如果这三样技术可以如期应用在琼崖的各种坦克上的话,那么毫无疑问,琼崖的火控系统将会成为二战期间的世界最强,没有之一!甚至在T-72,M1,豹2等等战后第三代主战坦克出现之前的琼崖坦克都只需要为仪器升级型号而不需要改变火控方式了!
体视式测距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测距仪器,它左侧的透镜组通过类似横置潜望镜的反射镜系统使目标在测距仪中间的左目镜中成像,同样的,测距仪右侧的透镜组也在测距仪中间的右目镜中成像。此时测距人员用双眼分别通过左、右目镜同时观察,此时他看到的图像是测距仪两端对同一目标所成的像,然后测距人员操纵测距旋轮使目镜中的菱形光标前后移动,直到菱形光标与目标的像重合,此时在与测距旋轮连动的刻度盘上可以直接读出已经换算出的距离数值。
尽管体视式测距仪出现的时代很早,但是由于坦克车体的震动会对其的精度造成严重影响,所以直到二战末期的各国“末日坦克”的身上才会出现他们的身影,而体视式测距仪真正得到广泛应用则要等到战后第一代主战坦克了。一旦体视式测距仪在二战之前成功应用,可以直接使坦克的观瞄能力提升一个数量级。
相对于体视式测距仪可以增加白天的测距精度,红外夜视仪的装备则让坦克具备了夜战的能力,历史上,真正将红外线夜视仪应用在实在之中还要等到德国的豹式坦克出现之后。
和体视式测距仪以及红外夜视仪这种精密仪器相比,测距机枪则要简单得多。由于在正常交战距离上机枪和火炮的弹道相差无几,所以在射击之前,炮手首先将火炮对准目标,然后使用测距机枪打一个点射,观察机枪射出的曳光弹的弹着点,如果曳光弹击中了目标那么就说么瞄准是正确的,可以开炮射击。这种简单实用的瞄准方式一直到现在的一些坦克上仍然在使用。
在经过了诸多的改进之后,在德国VK1062“豹式”轻型坦克基础上研制的琼崖一号“豹”式轻型坦克原型车便出炉了。
因为无论是民国的南方还是日本本土都是水道纵横,在加上登陆作战的需要,因此琼崖军队在装备一款足以和日本坦克抗衡的轻型坦克的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水陆两栖坦克。
于是便有了以本土未来的63式水陆两栖坦克为蓝本的二号“蛙”式水陆两栖坦克,不过碍于工业技术上的限制,二号“蛙”式的性能要差了不少,不但装甲厚度只能勉强和日本薄皮坦克持平,而且主炮也只有50毫米。
不过好在这种二号“蛙”式水陆两栖坦克的作战对象只是日本人而已,不需要拉到蒙古大草原上和苏联人的钢铁洪流对抗,所以性能差是差了点,却也足够应付了,至少在和日本坦克对拼的时候不会吃亏。而且轻量化的设计可以更好的适应岛屿和民国南方的地形环境。
……………………
在第二坦克试验场观看了一番一号“豹”式轻型坦克和二号“蛙”式水陆两栖坦克原型车的演示之后,罗杰不禁叹了口气。
“最近难道就没有什么进展吗?我记得半年之前它们就已经是这个进度了吧。”
陪在罗杰身边的工程师不禁尴尬起来:“万分抱歉,虽然一号和二号坦克的纸面数据已经达到了要求,但是因为是我们第一次设计缺乏经验,很多细节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现在强行装备部队也并非不可以,可我们还是希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尽可能的完善。按照现在的实验进度,大概再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便可以拿出完善成熟的产品来了。”
“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么……倒也不是很久。”罗杰自言自语的想了想,似乎一年的时间也是可以接受的进度,不过,比起这两种至少已经拿出了原型车的一号和二号坦克而言,他还是更加关心另外两种正在开发的中型和重型坦克。
“那么,三号中型坦克和四号重型坦克的研发工作进展顺利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