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点悟(3/4)
日本刀用的是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分为边花、腹花、小暗斑、粗暗斑等名目。制刀由冶铁、制刃、淬火、磨砺这四道工序,而每道工序又有极复杂讲究的专业操作过程。比如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钢料虽已经可以制刃了,但日本人还要将钢料与熟铁组合为刀体。因为钢虽坚硬,但脆而易折,必须用柔软的熟铁辅护,叫复合刀。这一工艺也是与罗马焊纹钢的区别所在。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无论它曾经创造了多么辉煌的成就,但是如果它不思进取,不懂得传承,那么它最后的结局就是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王坚定定地问道:
“袁阳你告诉我,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兵器制作不不乏精良作品,如重见天日之吴王剑与越王剑,至今我国仍难解其繁复之锻造过程。
进入铁器时代亦不乏精美作品,唯因我国素有入土陪葬习俗,铁器特性与铜器相反,铁器一旦入土大多锈蚀殆尽,因此我国传世之精良钢铁兵器为数极少,日本鲜有入土陪葬的风俗,加以日人勤于保养等因素,所以其传世兵器为数不少。
日本刀最早起源于日本本土,早期吸收了我国西汉环头直刀的精华,至唐朝吸收了“唐刀”的精华,其后以吸收和融合了的日本刀为基本蓝图,对冶炼方法,淬火技术,造形变化等逐年加以改进,至江仓时代初期其兵器之制作已彻底脱离中国刀影响而自成一格,而且对于历代刀工名录,各系锻造方法均做极有系统的整理,其系谱如字典般精确而且查阅迅速。到了明朝冶炼技术已远超我国,明朝末年日寇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朝廷戚继光率领大军围剿,当时之日寇并非政府军,而是一群流浪的海盗,每次侵犯我国沿海人数并不多,少则数十人,多则近千人,但朝廷已穷于应付,最后戚继光发现日寇兵器较明军优良,于是透过管道向日本购买兵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连戚将军持刀也改成类似日本刀造型之单手刀,后世称为戚家刀,如此才得对抗日寇长年边患。
兵器,乃国之大事,生死存亡之道,如果我们连手中的兵器都不如别人的,如果我们明明应该可以有自己的最锋利的兵器,可最后还是要向别人去学习。
袁阳,你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如果是以前的话,袁阳一定会怪是敌人太狡猾了,偷了我泱泱大国的精华,然后无耻地以华制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随着见识的不断增加,许多事并不是一言两语能理解的。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不断进步的知识和传承的坚持,我们不要说秦始皇的禁止铸焚书,中华民族从来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和平,无论什么时候它的周边都对这个民族不怀好意,在历史上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哪怕是在当世最为强大的宋朝和明朝,特别是近代,简直是中华民族最惨痛的时光之一。
哪怕是现在,哪怕时间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欧美国家无时无刻都在压制中国的崛起。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儿童,是少年。
少年强中国则强。
少年富则中国富。
可是我们现在的少年在干嘛去了?先不要说一些孩子从小家庭里的娇生惯养,让孩子失去在第一起跑线上的狼性,不能吃苦耐劳就罢了,但从小都一点公共道德,文明礼貌都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