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强大,无比强大(3)(2/3)
相比而言,接替他的宣府巡抚就好得多了。这位巡抚大人接到任命后,连上三道公文,明白跟皇帝讲:我不去。天启先生虽说是个木匠,也还有点儿脾气,马上下达谕令:不去,就滚(革职为民,永不叙用)。不想去也好,不愿去也好,替死鬼总得有人当。于是,兵部侍郎王在晋出场了。
王在晋,字明初,江苏太仓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这位仁兄从没打过仗,之所以让他去,是因为他不能不去。
张尚书跑路的时候,他是兵部副部长,代理部长(署部事)。换句话说,轮也轮到他了。
史书上对于这位仁兄的评价大都比较一致:什么废物、愚蠢,不一而足。对此,我都同意,但我认为,他至少是个勇敢的人。明知是黑锅,依然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地去背,难道不勇敢吗?而他之所以失败,实在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因为他面对的敌人,是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明朝最可怕的敌人,战场应变极快,骑兵战术使用精湛,他的军事能力,可与大明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名将相媲美。
毫无疑问,他是这个时代最为强悍、最具天赋的军事将领之一。他或许很好、很强大,却绝非没有对手。事实上,他宿命的克星已然出现,就在他的眼前——不止一个。
王在晋到达辽东后,非常努力、非常勤奋。他日夜不停地勘察地形,考量兵力部署,经过几天几夜的刻苦钻研,终于想出了一个防御方案。
具体方案是这样的,王在晋认为,光守山海关是不够的,为了保证防御纵深,他决定再修一座新城,用来保卫山海关,而这座新城就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八里铺。
王在晋做事十分认真,他不但选好了位置,还拟好了预算、兵力等,然后一并上交皇帝。
天启皇帝看后大为高兴,立即批复同意,还从国库中拨出了工程款。应该说,王在晋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态度是值得尊重的,创意是值得鼓励的,而全盘的计划,是值得唾弃的。
光守山海关是不够的,因为一旦山海关被攻破,京城就将毫无防卫,唾手可得。虽说山海关沿线很坚固、很结实,但毕竟是砖墙,不是高压电网,如果努尔哈赤玩一根筋,拼死往城墙上堆人,就是用嘴啃,估计也啃穿了。
在这一点上,王在晋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这也是他唯一正确的地方,除此之外,都是胡闹。哪里胡闹,我就不说了,等一会儿有人说。总之,如按此方案执行,山海关破矣,京城丢矣,大明亡矣。
对于这一结果,王在晋不知道,天启自然也不知道,而更多的人,是知道了也不说。
就在一切几乎无可挽回的时候,一封群众来信,彻底改变了这个悲惨的命运。
这封信是王在晋的部下写的,并通过朝廷渠道,直接送到了叶向高的手中,文章的主题思想只有一条:王在晋的方案是错误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